最高法院通报元旦春节期间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情况
据介绍,本次集中执行行动自2015年12月1日开始,到2016年2月15日结束,着重执行涉及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的追索劳动报酬、农民工工资、赡养费、扶养费等9类案件。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法院牢固树立群众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执行效率,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6年1月15日,全国共执结约6万件,执行到位约20亿元,救助约1万余人,救助金额约1.7亿元。
“一性两化”思路维护当事人权益
吴少军表示,涉民生案件的执行效果,与老百姓的生计休戚相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切身感受,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建立常态化机制,除在日常办案中强化执行涉民生案件外,每年都将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涉民生案件的集中执行工作,帮助生活困难当事人渡过难关,解决他们的生活所需,确保人民群众欢度节日。经过充分调研,最高法院总结出“一性两化”的工作思路。“一性”就是依法突出执行工作强制性,“两化”就是全力推进执行工作信息化,大力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
公诉自诉并行严处拒执行为
据介绍,人民法院对于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情况将加大处罚力度,除了采取司法拘留、司法监控等司法方面的强制措施之外,还通过打击拒执罪,对情节非常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拒不执行情况加大刑罚的力度。
突出执行强制性的重点措施之一,就是将拒执罪的追诉由以往的单一公诉模式改为公诉、自诉并行的模式。如本次通报的郭可存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中,被执行人郭可存拖欠数名农民工工资,两次被拘留后仍拒不履行,刘大龙依法提起自诉,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后判决郭可存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在该案中,人民法院不仅依法受理了刘大龙提起的自诉,而且在得知其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时,主动与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指派律师无偿代理诉讼。
自201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申请执行人可以选择自己提起诉讼。
信息化平台体系让“老赖”无所遁形
强力推进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执行信息化系统是直面执行难的基本布局。据了解,人民法院将全力建设以最高法院执行查控体系为核心,以地方各级法院查控体系为补充,四级法院纵向联网,法院与协作单位横向联网,覆盖全国及所有基本财产形式的网络系统,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多部门、多领域的联合信用惩戒。最高人民法院将于今年实现金融系统全覆盖,将有4000家银行纳入执行查控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只需要几小时即可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存款情况。今后还将把工商局、登记结算机构、车辆及房地产管理机构等进一步纳入查控体系。
常态化机制提供有效司法救助
各级法院在坚持“一性两化”工作思路同时,总结提炼集中执行活动中的经验做法,初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涉民生案件特点的“优先执行、主动执行、快速执行”的长效机制,即“优先立案、优先办理、优先发款”的三优先机制,“主动保全、主动查控、主动协调”的三主动机制,“尽快处置、尽快公开、尽快救助”的三快速机制。
在本次发布的案例中,广西吴庆模等蔗农追索蔗款纠纷案,执行法院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执行,快速执行,仅用时两个半月,就以2.5亿元兑现了近2万蔗农甘蔗款。陈星润等交通肇事救助案,体现了人民法院尽快救助对当事人的重要意义。申请人陈星润二人(此二人系堂姐妹,姓名相同)在交通事故中腰椎断裂,瘫痪在床,一直无钱医治,二人脚部均已开始腐烂,即将感染到上身,急需治疗费,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有关规定,决定对陈氏姐妹及其他当事人救助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