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家汇聚西安解析梆子戏传承困境

01.12.2014  12:03

导读: 2014年时直陕西振兴秦腔三十周年之际,中国梆子腔剧种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省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解析制约梆子戏剧种传承的难题,积极寻求梆子腔剧种在当下发展的思路。



 

11月28日,中国梆子腔剧种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

2014年时直陕西振兴秦腔三十周年之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承办的中国梆子腔剧种学术研讨会于11月28日至30日在西安举行,来自省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起,全面解析制约梆子戏剧种传承的难题,积极寻求梆子腔剧种在当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在研讨会上总结陕西省近年来“振兴秦腔”的发展过程,指出陕西省秦腔发展道路上传承难、剧本匮乏、人才匮乏等问题,希望与会专家能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文峰在研讨会上指出对传统戏剧伤害的错误理念。他说:“这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我们老强调‘原生态’‘原汁原味’,其实在联合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真正强调的是世代相传,还要不断的再创造,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在自然与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的再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持续的认同感,绝对不是一代人的认同,而是代代认同。”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传寅以秦腔剧目《西京故事》《秦腔》为中心谈对梆子剧目中地域文化的的认识。他指出,方言所承载的文化韵味是现代汉语普通话所不能完全承载的。近年来的秦腔剧目创作十分注意在剧目中引进地域文化,培养专门和主要为秦腔剧目创作的作家。但是现在很多作家不是专门给一个地方写戏,是用汉语普通话写出来的剧本,然后各地用不同的方言念出来通用,剧本通吃是大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周传家在研讨会指出,传统梆子戏剧种并非一定要通过低俗以及绯闻才能招来观众,才有票房,才有市场。他说:“戏曲艺术要通俗,但不能恶搞,要靠人性美、感情美、道德美、形体美来满足观众的需求,不能靠大尺度、重口味来吊胃口。”

同时,周传家指出,人才是秦腔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他说:“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艺术才能多样化发展,人才是可变性资源,具有成长性、创造性、可变性,所以应该整合、培养、开发和备用秦腔人才,要非常重视创新性人才。”

中国戏剧舞台美术学会原会长、研究员蔡体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强、河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等专家在本次研讨会上就梆子腔居中生态现状研究、秦腔当前与未来发展路径、秦腔剧目创作研究、梆子腔剧种与地域文化研究、梆子腔居中音乐和表导演艺术研究等方面为梆子腔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思路、走出困境的方法提出各自的建议。

据悉,研讨会结束后,12月3日至6日,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稀有剧种中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将在北京中国剧院举行,这是传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又一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