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总动员 社火耍起来

27.02.2015  12:30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从正月初六开始,在未统一组织大型游演的情况下,在“中国社火文化之乡”陕西陇县的东北部,有一个叫李家下的自然村,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己耍起了社火。这个只有160人左右常住人口的小村庄里,村民们的心愿是,希望有一天可以打造一个社火旅游村庄,让社火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准备

    位于陕西陇县东北15公里的河北镇李家下村,以梿枷社火著称。作为地台社火的一种,梿枷社火是在李家下村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梿枷棍法的基础上,融合锄头、麻袋、耕牛、推车等农村原生态的生活元素排练而成的社火节目。

  梿枷社火以表演为主,在正式表演之前,往往需要很长的排练时间。今年腊八节一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回到村庄,社火排练便开始了。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初五,近一个月时间里,一百多人的表演队每天至少要训练四小时,除夕节和正月初一也不例外。

  这个自然村的常住人口只有160人左右,参与社火表演的就有一百多人。上到七十多岁的老头,下到八九岁的小孩,都热情地加入到社火排演的队伍中。排演的内容除了独具特色的梿枷社火,还有陇州其他特色社火形式,如取材于历史典故的“三英战吕布”、“岳飞大战金兀”等地台社火。此外,还有民间小调唱腔表演。“过年期间村民都在家,除了走亲访友也没啥事儿可做,大家参与的热情都挺高的。”李家下村社火会负责人王忠厚说。

     表演

    从正月初六开始,社火开始在这个名叫李家下的小山村里耍起来,以梿枷社火为代表的地台社火表演与步社火、板凳社火等独具陇州特色的游演型社火相搭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从早上8点开始,社火脸谱化妆师和造型师就忙活起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化妆和造型装扮,11点左右,第一拨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等扮相为主的步社火在各山头敬神巡游,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敬神归来,第二拨“童子拜观音”、“七仙女下凡”等板凳社火刚好装扮完毕。午饭后,所有人马会合后在村庄游演,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踏院祈求平安。

  直到黄昏时分,地台社火才开始表演。独具特色的梿枷社火中融合的农村原生态生活元素,表达了农民逢年过节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民间小调唱腔表演、民间传奇故事等传统特色节目,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让观众流连忘返。直到晚上9点,一天近12个小时的社火表演才宣告结束。一位参与表演的村民说:“虽然从训练到表演的过程都挺辛苦的,但看到平时冷清的村子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客人,才有过年的热闹感觉了。

  “往年一直要耍到正月二十三,正月二十四封箱才宣告社火结束”,王忠厚有点遗憾地说,“今年过年晚,上学的、打工的都要提前走了,能耍过元宵节已经不错了。

     愿景

    作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陕西陇县社火由两千多年前先民祭祀的民间礼仪活动发展而来,逐渐演变成为祈求福气安康的春节娱乐活动。“陇县社火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陇县文化馆馆长苏黎明说。但目前,失传却成了整体发展趋势。

  李家下村的梿枷社火就差点成为消失的民俗文化。断代五十多年后,村民王忠厚和王秋福从老人口中得知了这一“传家宝”并开始着手抢救——重新整理和排练。2012年的正月初八,梿枷社火才重新和世人见面。

  王忠厚觉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不能仅仅留在偏僻的小山村里供村民自娱自乐,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2014年,李家下村成立了陇县首个社火演艺公司——陇县熙地社火演艺有限公司,村民们希望把“群英梿枷棍套梨花枪”、“五尺棍破梿枷”等独具特色的梿枷社火变成常态化的表演,推动梿枷社火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新一年,李家下村村民的愿望是,以梿枷社火为核心,把李家下村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传统社火表演、民俗村庄观光旅游和文化产业开发等在内的社火旅游村庄。(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