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2014年全市农业工作呈现“八大亮点”

08.01.2015  12:59

 

2014年全市农业工作以做大做强五大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坚持“抓龙头、带基地、强品牌、促增收”,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业工作呈现出“八大亮点”。

粮油菜产量稳中有升。该市始终坚持狠抓粮油生产不放松,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不断调整优化粮油种植结构,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全市粮食产量达86.04万吨,较上年持平,油料产量达14.79万吨,较上年增长2.42%。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发展设施蔬菜11万亩,预计总产可达133万吨。

现代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继续坚持实施百园提升工程,出台了《安康市十园示范百园提升实施方案》,按照“依托优势资源、吸引优良资本、扩张企业规模,壮大园区实力”的思路,采取“项目策划、平台对接、土地集约、先行整理、基础配套、环境优化”等措施,积极组织各类业主投身园区建设,广泛动员农民以土地、劳动力、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不断扩张园区建设规模。全市今年新启动建设园区49个,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311个,规划面积158.8万亩,累计已建设总面积69.5万亩、完成投资67.9亿元,实现产值59.8亿元。

畜牧产业突破逆境发展。采取“行政推动、优化布局、加快转型、推进联盟、监测预警、安全屏障”六大措施,积极应对上半年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等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服务指导,狠抓疫病防控,全市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呈现“逆势增长、后劲十足”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市生猪、牛、羊、家禽出栏量分别较上年有所增长。肉类总产量可达27.72万吨, 禽蛋产量3.79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1.76%和0.26%。

魔芋茶叶声誉不断扩大。按照“抓基地、建体系、创品牌、促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产加销研一体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魔芋产业发展水平。全市共启动建设市级魔芋生产示范园14个,县级魔芋生产园区36个。加大安康富硒茶对外宣传,先后组织30余家茶企参加“秦闽茶商圆桌会”和北京、贵州、山东等茶博会,在北京茶博会上我市荣获一枚金奖和一枚银奖。同时,组织紫阳盘龙、平利女娲茗茶和玉草林成功入驻马连道茶城,对安康富硒茶进行重点推介,有效提升了安康富硒茶叶在全国的声誉和知名度。

富硒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加大院地合作力度,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加大产品研发、加强宣传推介及品牌建设,“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及“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全市共引进示范科研成果10余项,研发富硒产品72个,制定富硒技术规程4项,制定和完善富硒标准10项。获得国家专利65件,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8项。 在上海、青岛、济南、杨凌、广东等地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中, 安康富硒农产品受到国内外客商广泛关注与好评。“生态富硒”、“中国硒谷”成为代表安康形象的地域品牌。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扎实有效。继续坚持在发展产业中培育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壮大产业的目标路径,加强教育培训,实训、实操,帮扶指导和管理认定四大平台,在规范、创新、融合、提升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10495人,认定职业农民2201人,建立市级实训基地20个,组建专兼职、“双师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294名。同时,有效整合资源,强化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集中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链条长、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确定的20个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2家、市级45家。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80个,培育家庭农场186个。

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市、县、镇、村共抽调工作人员2.3万人,进村入户展开清查核实。全市已完成实测村138个,实测农户91474户,实测面积69.97万亩。同时,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定了下发《关于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确定了2015年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的2个示范镇和20示范村。

农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今年来,全市紧扣“服务群众,实干兴农”主题,形成市县乡综合服务体系,全市组织举办各类宣传培训活动400余场次,发放各类资料5万余份,培训11万余农民。落实技术指导员895人,建立科技示范户928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13个。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216人次,创建“平安农资市场(门店)”30个。共速测蔬菜、水果样品2.8万余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4个。全市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