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以上初中生更爱中国传统作品

25.09.2014  17:41

导读: 华商报记者近日走访西安各中小学,进一步了解语文教材内容、老师教学方法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邀请业内人士对语文教材改革及教育方法进行了探讨。

   9月20日,本报《中小学古诗文学习量 西安学校普遍高于课标》的报道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家长的关注,语文课本的选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
  华商报记者近日走访西安各中小学,进一步了解语文教材内容、老师教学方法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邀请业内人士对语文教材改革及教育方法进行了探讨。
  调查
  小学:古诗文诵读比重增加 新加内容以环保、感恩为主
  由于雁塔区的小学都是使用北师大实验版本的教材,高新一小副校长龚健辉介绍:“北师大教材相比人教版来讲更注重人文性,教材的编排都是以单元主体形式呈现,比如会分为‘亲情单元’、‘礼物单元’等。”她还说道,北师大版本的小学教材并没有删掉经典内容,反而增加了季羡林的《自己的花儿是给别人看的》、贾平凹的《走月亮》、《月迹》等内容。国外作品比如一些文学名家托尔斯泰等作品收入有限,古诗文诵读的比重增加。
   “人教版的教材,精读课文的经典都会保留。”远东一小语文教研员闫育花举例称,像鲁迅的这些作品《少年闰土》《怀念母亲》等都会保留,并非网传的“鲁迅的作品全被删掉”。她也表示,人教版很注重古诗文,一个单元的比重古诗要占八分之一,“小孩比较喜欢经典的古诗,因为朗朗上口很好诵读。”像远东一小每一册教材古诗文4篇,明确要求学生背诵并且默写。
  她们均表示,新教材新加的内容以环保、感恩为主,还有一些通俗易懂的现代儿童诗。龚健辉说道,“新入选的文章未必都是名家大篇,但是很善于从小故事中提炼一些引人深思的哲理。”教材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同一个作家作品调整,作品的范围也在增大。
  初中:删除经典同时也会相应补充其他经典 增加一些亲情类文章
  高新逸翠园学校八年级三班的田晓荣老师介绍,2013版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删掉了张晓风的《行道树》,朱自清《背影》和《》还继续保留,鲁迅的《风筝》一文删掉了,像入选教材很多年的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还保留,增加了很多亲情类的文章。“新教材的编排导向是对的,因为初中阶段对青少年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部分作品改造痕迹比较重 选修教材经典作品较多
  陕师大附中语文教师杨林科表示,这些年的语文教材是编得比过去好了,但还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紧密,有些作品的阉割与改造比较严重,不仅仅体现在现当代作品,就是一些古代作品也有许多改造,比如选自《汉书》的《苏武传》、荀子的《劝学》、墨子的《兼爱》、庄子的《逍遥游》等,都是删节版的,过去《诗经》上批判现实的《硕鼠》、《伐檀》现在也取消了。鲁迅的《》写出了沉重的中国现实,让人思考中国问题,思考改良路径,现在也没有了。过去有《阿Q正传》,现在取消了。“当然,增加了一些过去不能进入中学教材的作家的作品,比如梁实秋、沈从文等。”
  西工大附中语文教师左晓燕介绍道,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体例与过去不太一样,分必修、选修,选修教材经典作品较多,必修5册古诗文占四分之一,选修中《先秦诸子》《古代诗歌散文》均是经典,但优秀时文较少。必修中很少新文,科普文较过去增加了几篇。
  现状
  老师过分解读经典 破坏了原有的美
  一名高二学生陈强说,教材新不新、课文换不换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作用并不明显,放学后先做数理、再背英语的同学仍然很多。
   “要真正突破教学瓶颈,让学生喜欢语文,还在于改变语文考试体系。”杨林科说,很多“尖子生”会考语文,但不真正喜欢语文,更不会钻研考纲以外的东西。一位语文老师还透露,语文教学中哪篇课文轻、哪篇课文重完全取决于高考。
  因自编《对抗语文》在语文教学界饱受争议的作家叶开告诉华商报记者,一些语文老师很喜欢过度肢解和解释经典作品,这是最大的误区,其实经典作品只要诵读就好,没必要解释每句话的意思。“过分解读,破坏了诗歌原有的美,有一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样本
  小学:54%的学生喜欢故事类文章
  选择学校:西安高新一小五年级一班
  在35个小学生中,最喜欢故事类文章19人,散文类文章13人,无一人选择诗歌等。问起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哪篇经典课文?张桐源说是《和时间赛跑》让自己学会珍惜了时间,李奕润觉得《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这篇文章打动了自己,彭子讯告诉华商报记者《唯一的听众》让自己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天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
  90%的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自己当小老师讲课,这样更有意思”。
  初中:81%的学生更喜欢中国传统作品
  选择学校:高新逸翠园学校八年级三班
  在53个学生中,喜欢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有43人,外国作品的有21人,散文体裁的有26人,喜欢小说体裁的有44人,诗歌有18人,古诗和文言文有41人。问起最喜欢哪篇课文的时候,敬璐凡表示喜欢贾平凹的《丑石》,原因是“平凡之中能见大道理”,还有张林涛喜欢托尔斯泰的《凡卡》,他说“看到了人性的另外一面”。
  教材标准
  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
   “尽管出版社可在课程标准内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并非教材编写组可自己决定教材内容,出版社编写完后,还需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核审。只有通过审定,才能供学校使用。而一旦通过审定,出版社就不能再随意更改,如再修改则需重新审定。”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告诉华商报记者,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则会建议增加。
  名家观点
  陕师大附中语文教师杨林科:教材决定“教什么”,教师决定“怎么教”
  我认为,教材决定“教什么”,教师决定“怎么教”,这两个问题都很重要,但“教什么”先于“怎么教”,更是源头问题、导向问题。教材是国家意志和编者教育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决定教育者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让中国第一流的学者进入编写者队伍,让教材不仅体现本土文化价值,同时把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价值渗透在课本中。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语文教学应培育思辨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材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学生掌握记叙和说明的能力,过少过低地要求学语文最该有的思辨能力。所谓思辨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质疑精神、逻辑推理精神、独立思考等,唯独鲁迅的文章不仅具备而且充满思辨精神。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一方面应该增加鲁迅文章的数量,而且应增加鲁迅议论性文章的数量;另外一方面在课堂练习和考试评价中应该增加对鲁迅文章的理解深度。
  作家叶开:语文教材应像旅游观光手册
  我心目中的语文教材,其实也包括其他的文科教材,如历史教科书、政治教科书等,只是起到一个旅游观光手册的作用,老师则是讲解员。一部优秀的教材,在选入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作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把古今中外的灿烂文明分门别类有条理地介绍给学生,培养起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教会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寻找作品自己阅读的能力。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杜娟 采写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