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只身来陕寻根问祖

16.10.2016  09:09
核心提示: 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行,他只带着换洗衣服和家谱。年过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28天来一路找寻,他只为能寻根问祖,了解家族历史。从无锡去湖北,从湖北到汉中,从汉中来西安,从西安到延安,从延安到宝鸡,又从宝鸡又返回西安。一路辗转找寻中,西安成了老人心中最喜欢的城市。

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行,他只带着换洗衣服和家谱。年过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28天来一路找寻,他只为能寻根问祖,了解家族历史。从无锡去湖北,从湖北到汉中,从汉中来西安,从西安到延安,从延安到宝鸡,又从宝鸡又返回西安。一路辗转找寻中,西安成了老人心中最喜欢的城市。

凭着历史传说 八旬老人只身寻根问祖

他叫杜继华,今年已经82岁了,老家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在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历时28天他终于找到了杜氏宗亲,看过了老祖先们曾生活的地方。昨天一大早,他又回到了西安火车站,给西安火车站运政稽查大队的工作人员送上一面锦旗,感谢他们在自己寻亲路上的帮助,同时他也想将自己的寻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杜继华对记者说:“决定出门是因为我外甥在无锡结婚,9月24日,我去了无锡,参加外甥婚礼。婚礼结束我就给家里人说,我要去寻亲旅行了,如果再不行动,过几年就真的跑不动了。但是家里人担心,毕竟很多年没有独自行动过,于是我在买票的时候,为了让家人放心,就买了去湖北的票,看看丹江口水库,也去看看侄子。”

就这样,杜继华开始了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寻亲旅行。杜继华说:“《孟子.腾文公上》记载,传说在公元前21世纪,中州大地‘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生活在父系社会中的杜康40代,因遭水患不得不各求生存。临别时部落酋长将煮饭用的陶锅打烂,每人各执一片,用作永久的信物,自此杜氏家族分三支,一支留守原地,一支涉水入蜀,一支逆水而上迁至秦地聚居。公元前11世纪始建杜国,为西周‘天子’的附属国,亦称‘杜伯国’。既然历史上有杜氏分三支的说法,那我就应该去逐一感受一下,寻根问祖了解家族历史。”

西安火车站受助 一路顺畅圆了寻根梦

就这样,老人从湖北去了汉中,而后去了山西临汾,10月10日回到西安后,又去了延安。就在杜继华一路找寻感受的时候,杜氏始祖杜伯陵遗址恢复工程,在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杜伯陵遗址,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杜氏宗祠落成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杜继华老人的耳朵里。

“立即回西安,一定要去看看。”13日当天,老人再次返回西安,一下火车他才发现,自己蒙了。杜继华说:“一路走来,我的本子上写着孩子的联系方式和微信号,我都是拜托路过好心人帮我用手机拍照,发给我孩子。但这天一大早,可能是路上赶得着急了,手机没电了,联系不上孩子,也不认识路,还拍不了合影,我当时就想找个能充电的地方,这就遇到了好心的老弟张喆。”

杜继华说的好心“老弟”张喆,是西安火车站运政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当时和张喆一个班的稽查员霍嘉文,昨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霍嘉文说:“当时我在整理资料,一位老人走进游客服务中心。老人拉着一个行李箱,还提着一个袋子,在大厅徘徊。张喆队长主动走到老人跟前,问了情况,原来老人是想给手机充电。于是张喆就将老人带到服务中心,给老人倒了杯水,让他坐着喝水等充电。这时老人就问杜陵怎么走。说实话,每天来我们这问路的人不下100个,但这是第一次,独自一位老人问杜陵的位置,这么远的距离,又人生地不熟,确实不让人放心。”

就这样,张喆在电脑上帮老人查询好线路后,使用一号大字,在一张A4纸上将线路打印出来。记者看到纸上写着:“1.从火车站乘坐地铁1号线到北大街站。2.换乘地铁2号线到三爻村站下车,从地铁A口出。3.步行到三森家居城乘坐公交525路,在杜城村下车。”记者了解到,当天张喆不仅写了线路图,还开车把老人送到地铁站,担心老人不会买地铁票,还把他的公交卡交给老人,让他刷卡乘车。

遇到好心人一串串 老人因此爱上西安

昨天上午10点,准备返程的杜继华老人带着锦旗和感谢信,来到位于西安火车站游客服务中心的运政稽查大队值班室。陪同老人前来的3位本家宗亲之一、 陕西 京兆杜氏宗亲会会长杜仲勋告诉记者:“这么多年,陆续有杜氏宗亲来寻亲问祖,杜继华老人是10多年来接待的只身一人寻亲者中,年纪最大的。他的行为令我十分感动。”

由于张喆没在,老人将写有“热情服务圆我寻祖梦”9个大字的锦旗,交给他的同事霍嘉文。杜继华说:“我原本计划等回去后,悄悄给张喆邮一面锦旗。但本家知道张喆帮着我寻亲,主动帮我赶制锦旗,我也连夜写了感谢信。小伙子对我特别好,虽然我比他要大30多岁,但我们都兄弟相称。”其实除了张喆,一路走来,有上百个陌生人帮我拍照片、指路,其中在西安拍下的照片就不下70张。一路上遇到好心人一串串,这不仅仅是我的一次寻根问祖的旅行,我在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美丽的同时,更感受到各地人们,特别是西安人的热情友好。只要身体还行,以后每年10月,我还回咱西安来。”

本报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