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祭黄帝陵推动国共联合抗日

31.08.2015  18:57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敬仰的民族圣地。黄帝陵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历代不辍。抗战时期,黄帝陵因其崇高而特殊的地位成为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敌的重要政治舞台。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促成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调解下和平解决,为停止内战和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937年4月5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扫墓节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同派代表,赴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共祭黄帝陵。国民党代表是中央监委委员张继,中共代表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两党代表分别宣读了祭文。
  国民党在“中央祭文”中写道: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裘,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中共的“祭黄帝陵文”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在追忆黄帝的丰功伟绩后写道: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两篇祭文包含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险境界的忧思和同仇敌汽、共御外侮的决心。
  次日即1937年4月6日,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刊登在延安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编辑在“按语”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
  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促成国共联合抗日。中华儿女向民族祖先发愿:团结抗敌,誓死保家卫国——此时此刻意义非凡。
  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召开各界人士国是谈话会,发表了“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的谈话,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与会;8月15日,中共发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委任朱德、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8月22一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八路军开赴对日作战前线等事宜;8月25日会议结束的当天,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专程由洛川到中部县桥山拜渴黄帝陵。
  据《任弼时年谱》记载,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他们一边阅读一边交流。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另据《聂荣臻传》介绍,也在这一天,115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坐大卡车向西安进发,他们路上遇雨道路泥泞,车过中部,县稍事休息。此时,缕缕雨丝笼罩着黄土地上的桥山以及那历尽沧桑的古亭、石拱门和柏树林,聂荣臻一行凝望秋雨中的黄帝陵神情肃穆。在这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他们从心底向民族祖先发出以身报国的铮铮誓言。
  1938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再次共祭黄帝陵。
  1939年到抗战结束,国民政府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并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42年,国民政府将中部县改名为黄陵县,国民党总裁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了“黄帝陵”碑。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次年,台湾全岛士绅代表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由南京到西安拟前往黄帝陵,告祭轩辕始祖。9月12日致敬团一行到达陕西耀县,因遇大雨未能前行,遂在耀县一所学校操场举行了遥祭黄帝陵仪式。2006年9月12日,“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来到黄陵县,徒步登上桥山,走向神往已久的黄帝陵祭拜,得以完成先辈夙愿。他们将60年前台湾光复致敬团遥祭黄帝陵的祭文勒石成碑、立于黄帝陵轩辕庙院内,完成了延续60年的祭祖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依照民族传统,连年举办清明祭祀黄帝陵活动。1955年秋,毛泽东主席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黄帝陵的维修与保护。1962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墓葬第一号,国家开始对轩辕庙和黄帝陵进行整体的景观设计和大规模的修建工程。
  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国民党人则坚持每年清明时节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向“中华民族远祖黄帝”致祭。2005年4月5日,国民党中常委蒋孝严受邀到黄帝陵参加清明公祭典礼,同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黄帝陵祭拜。之后连战、吴伯雄、江丙坤、郁慕明、林中森等国民党领导人相继到陕西参加公祭黄帝陵典礼,拜谒黄帝陵。
  2010年以来,海峡两岸实施“两岸共祭”黄帝陵,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将黄帝陵公祭典礼和台湾同胞遥祭黄帝陵典礼连接起来转播,宣示两岸同胞同根共祖的民族立场。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香港、澳门同胞勿忘告慰先祖,他们分别在回归祖国的第一个清明节,组团专程来黄帝陵祭拜,立碑告慰始祖回归祖国,表达自己一颗从未改变、永不改变的中国心。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分别由香港特首董建华、澳门特首何厚桦题写,现耸立于黄帝陵轩辕庙,每天接受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朋友参观。
  可以说,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重大事件在黄帝陵碑刻中多有不同程度的记载。黄帝陵景区保存的数千年遗存的碑刻,记录着或为庆祝天下太平,或因连年旱涝灾害、粮食歉收而为民祈福,或为庆祝边界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等国之大事,特遣使致祭黄帝陵,祈求黄帝保佑生民安宁,国家江山稳固,子孙繁衍生息。
  在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公祭黄帝陵发挥了团结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国民党人共同抗日的巨大作用。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遣使致祭黄帝陵,祈求先祖保佑生民安宁,国家江山稳固,子孙繁衍生息,已成为民族传统。
  祭祀黄帝陵的要旨是昭示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团结进取和国家一统的理念,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
  公祭黄帝陵实际是为民族祈福,突出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已经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象征。研究和开发这一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有文化现象,对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弥足珍贵。 (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