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兴水治患保安澜 一泓清流惠民生

25.01.2016  13:24
      “十二五”时期,是安康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前期工作效果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管理水平提升最快的五年。五年中,安康水利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多渠道增加投入为保障,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水利建设与管理齐头并进,全面提速。五年间,安康各级党委政府把水利摆在优先投入、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重要位置,书记、市长亲自抓,县区一把手跑项目、争投资、建机构、配资金,为汉江安澜、百姓福祉建立了功勋,功效卓著。 
        水利投入大幅增长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市瞄准国家水利投资方向,以前期工作为重点,以加快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汉江整治、防洪保安、重点水源、防汛减灾、城乡供水、农田水利、生态渔业、水保治理、农村水电等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70.6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的3.23倍;其中争取中省投资51.39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的2.8倍。 
        重点工程加快推进  
        东坝防洪工程是“十二五”期间安康市最大的民生水利工程,完成投资6.76亿元,目前工程全面竣工。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共下达投资计划17.57亿元,其中中省投资7.64亿元。安康东坝、石泉县城、紫阳县城、旬阳县城、白河县城和漩涡、后柳、汉王集镇等“五城三镇”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修堤防护岸37公里。重点水源工程汉阴洞河水库总投资4.38亿元,工程已于2015年11月25日成功截流。中小河流治理完成中省投资10.6亿元,开工建设48处,新修加固堤防护岸181公里。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依托口粮田建设和小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坚持“库塘井窖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堤路渠田配套”的小工程大群体发展路子,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全市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亮点纷呈。至“十二五”末,全市堰塘1.2万口,水窖45万口,机井3.8万个,水渠5478公里,蓄水能力达到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3.7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7.5万亩,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生水利成绩斐然  
        坚持问需于民,服务于民,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民生水利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安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通知》,“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供水工程2023处,总投资10.05亿元,较“十一五”增长了114%;受益人口达到172万人,较“十一五”增加了69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十一五”末的43%提高到90%以上。围绕美丽安康建设,安康实施了山、水、田、林、路、堤、渠、村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丹治”、坡耕地综合治理等水保工程,总投资9.0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下降19.2%,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坚持管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扎实抓好农村电气化县“以电代燃”和“增效扩容”项目建设,新增小水电装机12万千瓦。围绕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涉水产业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8.3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9万吨产值91亿元,水产品产量和产值位居全省第一。 
        防汛减灾扎实有效  
        安康坚持防汛抗旱和工程建设两手抓,全面提升防汛应急保障能力。五年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3座,完成投资1.45亿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一期项目建成投用,总投资2.09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流域、视频到镇、监测到村、音频到院、预警到户、群测群防、迅速避险”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全市防汛抗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深入开展“情况掌握到户、信息预警到户、责任落实到户”的防汛包抓“三到户”活动,突出山洪灾害抓提前转移、汉江洪水抓科学调度、病险库塘抓空库度汛、城镇内涝抓应急处置,有效应对了2011年汉江超标准洪水、2012年月河、红石河超保证洪水及2014年强秋淋雨洪过程,连续五年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安康市防汛办四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防汛抗旱办公室”。 
        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加强水资源管理。安康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意见、三条红线、考核办法、考核细则等4个相关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了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水质监测等制度,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和“六项指标”框架体系已全面形成。“十二五”期间,水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全市7个重点水功能区13条河流的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心城市水源地、6处地下水监测井以及3处重点排污口按要求开展水质监测。全市用水总量保持在7.3亿方红线范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一五”末降低2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1。全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重点区域地下水水位达标率为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创新工程运行管理。印发了《安康市城乡供水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召开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场会,涌现了财政全额拨款的“汉滨模式”、财政差额补助的“旬阳模式”、自收自支的“紫阳模式”和租赁经营的“汉阴模式”。 
        加强水政执法工作。依据《水法》等水利法律法规,全面落实“预防为主,查防并重”的方针,坚持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各类水事案件发生数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五年来市县两级共查处水事违法行为635起,其中现场处理617起,立案查处18起,案件查办率100%,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