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启动养殖大鲵标识化管理“娃娃鱼”有了“身份证”

07.06.2015  10:41
 

      6月3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陕西省渔业局在西安共同举行大鲵标识管理新闻通气会。自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实行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并委托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负责标识管理的开发和日常服务。今后,市场上出售的人工驯养大鲵将拥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一次性的唯一身份识别标码,旨在进一步加强大鲵野生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建立标识管理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加强大鲵市场监管和疫病防控。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了53个涉及到大鲵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2.51万公顷,约占全部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个数的25%;其中,以大鲵保护为主要任务的保护区38个,面积达30.37万公顷。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非法捕捉野生大鲵行为大为减少;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不断恢复自然种群数量,累计向天然水域放流大鲵6万余尾,天然野生大鲵存量达10万余尾。

      陕西是大鲵养殖大省,大鲵养殖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和宝鸡市。2010年6月1日,汉中市被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称号。汉中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是大鲵等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适生区,资源分布广泛,为全国四大原产地之一。陕西大鲵养殖自2000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陕西大鲵苗种数量大致在400万尾,养殖数量大致在360万尾左右。陕西拥有大鲵自然保护区8个,人工放流大鲵6万多尾。陕西大鲵养殖和繁育能力占全国60%以上,规模化养殖基地2000多处,获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公司和合作社213个,家庭养殖3万多户。陕西大鲵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0%以上。

      据悉,标识的作用在于区别野生大鲵和人工驯养大鲵,通过具有防伪功能的标识牌、标识签代码相关信息可以查询和追溯标识牌、标识签所对应的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相关信息来源。通过标识管理可以使得人工驯养的大鲵自由进入市场,促进人工驯养大鲵市场的健康长效发展,同时标识管理可以对野生大鲵进行保护。此外,标识管理可以追溯产地、保证养殖产品质量。

      大鲵是我国第一个采用标识办法对其养殖产品进行规范管理的水生野生动物,养殖大鲵标识管理也是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新形势下,探索如何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的一次有益尝试,意义重大,示范作用明显。

      大鲵生产企业可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省级渔业行政部门申报一定数量的标识。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按照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数量,向其配发标识,标识配发情况报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备案。自6月1日起,经营利用和运输具有标识的养殖大鲵,不再需要申办相关审批手续。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正在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标识可查询、可追溯。大鲵的捕捉、驯养繁殖,以及没有标识大鲵的经营利用、运输管理仍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说明会上,长江流域渔业渔政管理办公室主任、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肖汉兵和省渔业局领导现场回答了中省媒体记者的提问。省水利宣传中心领导主持新闻通气会。

      人民日报陕西分社、新华社陕西分社、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记者站、光明日报陕西记者站、中国新闻社、人民网、中国水利报陕西记者站、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西部网、阳光报、西部法制报、陕西网等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通气会。

责任编辑:小米      审核: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