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锡文: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

09.11.2016  03:05
罗锡文: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 - 农业机械化信息
来源: www.sxnj.cn

           

  罗锡文院士作报告

 

        10月25日在武汉召开的“2016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暨十届三次理事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就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问题作了主题报告。

        他从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内涵,面临的新挑战,发展目标、主要内容与重点,应对策略,以及重大政策建议5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

        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内涵:全程机械化主要从生产环节上考虑,是指农业生产产前(育种、种子加工)、产中(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秸秆处理)、产后(脱粒、干燥、储藏)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

        全程机械化是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

        罗院士指出,全面机械化主要是指3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一是“作物”的全面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饲草料作物全面发展。

        二是“产业”的全面化,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禽、水产)、农产品初加工等全面发展。

        三是“区域”的全面化,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发展。全面机械化指粮、经、饲全面发展。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轮作: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双季稻-绿肥或水稻-油菜种植,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加大对粮食作物改种饲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分区域开展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试点试验,大力推进草食家畜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罗院士说,面临的新挑战分为农业面临的新挑战(外部)和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新挑战(内部)。外部新挑战包括5个方面: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硬约束趋紧。每年新增人口700万人左右,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100亿kg。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中国人均耕地、淡水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减少耕地40万~46.7万hm2(600万~700万亩)。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效益连年快速下降,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家庭规模经营小。

        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发展条件薄弱。

        五是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方面。

        内部新挑战包括4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其他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比较滞后,如水稻机械化种植,玉米机械化收获(特别是籽粒直收),马铃薯、油菜、花生、甘蔗等作物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棉花机械化采摘等。

        从全国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68%。从区域上看,北方地区、平原地区、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北方产区机械化水平提高较快,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南方地区特别是水田地区、丘陵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及经营规模等原因,机械化发展较慢是难点。

        二是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结构不合理。

        三是服务能力与组织建设不适应发展要求。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能力仍显不足。熟练机手提高素质的合作社领头人紧缺,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提高较慢,高性能农机维修难道问题突出。农机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网络不健全。

        四是农业机械化基层技能型人才紧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重视不够、体系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基层技能型人才短缺始终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短板。

        罗院士指出,全国“十三五”农机化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区域协调共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3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全国“十三五”农机化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全面提升农机安全生产水平。

        发展重点包括9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和甘蔗为重点),聚焦6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为重点),明确两个主攻方向(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探索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根据主要农作物的优势产区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应对策略为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提高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突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际合作。

        重大政策建议:开展全国农业机械化区域及装备布局研究,切实加强适宜于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中国农机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农业用地政策的落实,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及中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建设基于未来(2030年)产业/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