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农业综合园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22.06.2016  17:07
            陕西省白河县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依托,根据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意愿,吸收民营企业资本,鼓励白河县兴达公司率先在仓上镇天宝村创建兴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0亩,其中耕地2500亩、林地3500亩。公司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创办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并发展水保生态循环模式,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能增效、农民就业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个地方,乘车一路颠簸,七弯八拐在大山中穿梭。到了白河县天宝村就会眼前一亮,大规模的坡改梯农建现场让人为之一振,给人十分震撼的感觉,这让我重新感受到白河‘三苦’精神的实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保研究所调研员陈云明感慨地说。

  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位于裴家河左岸,距县城70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治理前坡陡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1年冬春,兴达公司先行垫资200万元,组织5个施工队,调集7台挖掘机、5台装载机,展开了百人参战的大规模、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冬一春修建水平梯地263亩,并且等高连线,坎子坚固。次年,争取到了二期“丹治”工程落户该流域,随后几年间不断争取到了小农水重点县、国土整理、清洁小流域、扶贫开发和中央统筹小农水等项目配套建设资金。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国家各项补助配套资金近3000万元,新修水平梯地1400亩。在田间地头硬化生产道路,修池塘、建水窖和蓄水池,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排灌自如,旱涝保丰收”的目标。

  地平了,路通了,水有保障了,畜牧养殖场建成投入使用了,当地的、外地的老板纷纷与园区联系,或承包或合作,洽谈供购协议。白河县兴达公司现代农业园区更注重培养当地返乡创业青年,根据各自的业务专长和兴趣爱好,给他们一个发展平台,因材施教培训一批养殖、种植技术人才。按照农业园区总体布局,选择土地较肥沃的梯地搭建蔬菜大棚种植蔬菜,就近每天向城镇提供新鲜蔬菜,计划性地选种经济效益较好的烤烟、甘蔗、魔芋,适时倒茬轮作提高产能价值,走“自负盈亏,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路子。

  “产业承包,最能体现管理者会不会用人,只要用心做事没有不赚钱的,这几年我们在新修的基建地块种烤烟,刨除农资和劳力成本,300亩烤烟,一年算下来,还得净赚10多万元钱!”负责烤烟产业的郭俊宏得意地说。园区采取授权承包形式,选聘猪倌、牛倌、羊倌、鸡倌,让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公司分责不分家,公司牵头会同专业组与县级部门的畜牧师、工程师、农艺师对口支持和技术服务机制,有效地降低了现代园区的风险。

  “老百姓要吃饱肚子,口袋还要有票子,山坡上必须盖上绿被子。”这是县水利局水保工程治理的目标。天宝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之初,把搬迁到裴家社区的98户农民返聘至园区当工人,常年在园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建园搞建设,种植农副产品,管理茶叶或者苗木花卉,按月领取劳动报酬,让其生活有保障,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基本要求,白河县水利人与兴达公司在民生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目前,园区现有畜禽存栏保存情况:猪1000头、牛35头、羊300只、土鸡2500只,产销两旺,常年解决350个劳力就近就地就业。“在自家门跟前干活儿,虽然没有外出挣的工资高,但能减少来回路途的开支,又能照顾家庭,挣的是净钱,总的来说是划算的。”住在天宝村二组村民柯昌顺说。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河县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之中,实行“山顶移民搬迁大封禁,山坡退耕绿化搞造林,山腰修田造地兴产业,沟道修堤改水种粮食”四道防线治理模式。实施山顶生态移民大搬迁,进行大面积生态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库区水源,形成第一道防线;对山坡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水保土,形成第二道防线;在山脚新修石坎水平梯地,进行沟、路、塘、窖综合配套,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形成第三道防线;在沟道、河边修堤造田保安全,建渠引水,发展旱改水,堤边插柳,形成第四道防线。

  天宝现代农业核心园区的坡耕地已经全部被修成了水平梯地,耕种逐步实现机械化。这不仅抑制了水土流失,还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园区结合清洁小流域治理要求,在畜牧养殖场兴建沼气池、化粪池和有机肥料加工厂,通过发酵、灭菌消毒加工成为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后返田,让化肥、农药退出园区,减少面源污染问题,形成生态农业循环利用体系,培植出绿色、无公害农作物和蔬菜。

  白河县吸收民营企业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是挖掉山区“穷根”的重大举措,是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综合园区正逐渐成为白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