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信息对称 农产品不难卖——户县高陵通过“互联网+”为农产品打开市场

21.06.2016  17:11

户县政府带着同兴西瓜在太原推介会现场

农产品滞销,媒体时有报道,农民似乎陷入“丰收烦恼”和“增产不增收”的怪圈。面对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很多人直观地下了结论——供大于求。真的是如此吗?记者在一番实地调查之后,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许多滞销农产品在经过报道之后,很快便解决了滞销问题,“供大于求”只是表象,而深层次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好农产品的信息传播问题。在互联网与人们生产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信息不对称”才是产生农产品“滞销、卖难”的根源。

记者调查了解到,户县、高陵等区县通过产销对接、“1+N”模式以及“互联网+农业”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广阔市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积极推广 带着农副产品走出去

在户县,同兴西瓜名气很大,但本地人在瓜果飘香之时却不常买得到,当地人都觉得这西瓜是“供不应求的宝贝”。“同兴西瓜的销路很广,九成以上都外销了,最大的市场是在太原、重庆等地。”户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刘燕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户县农业局刚刚带着西瓜走进太原开推介会,类似这样的推介会以及时令水果主体文化节,县里每年都会集中力量办几次。

刘燕坦言,利用传统的销售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仍然是农产品营销的主要做法,这一块销售占到农副产品销售额的九成。产销对接会上除了为客商解决采集、包装、运输等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紧紧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放松,“这种品牌的葡萄、西瓜人吃着安全、放心、口味好,日子长了便有了品牌效应。”刘燕表示,农业局请来专业的形象设计团队对户县葡萄进行了全套VI形象设计,让户县葡萄也拥有了自己的识别体系,看一眼便知——这葡萄来自户县。

每天上午是高陵稞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最繁忙的时候,他们要及时将净菜打包销售到西安城区内的大型超市,每个工人手不停地在蔬菜包装间忙碌着。这种销售“1+N”模式相当普及,即以产地批发为主,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销售模式为辅的综合销售模式。这种直销模式覆盖范围和销售数量逐年增加,为西安30家大型超市、20所高校及2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产品后勤保障,日均供应农产品30吨。

“互联网+农产品” 销售积极转型

在户县高速口下,记者看到“葡田之下”葡萄园的葡萄享受的“待遇”相当好,来自陕南的菜籽油现场榨油之后,油渣便被当做有机肥施进了田地。去年,该园区的葡萄全部销售一空,在销售人员看来,最重要的是打开了网上销路。“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各种网络销售平台,消费者在网络上可以直接购买果质新鲜,包装精美的葡萄礼盒。”园区销售主管顾承斌告诉记者。

“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目前,注重传统销售渠道,带着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将更多目光关注到‘互联网+农业’这方面,两方面一起抓,才能为户县农产品打开更广大的市场。”刘燕说,今年户县还将与京东等电商合作,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大平台卖到更多地区,让户县葡萄、西瓜成为全国知名农产品,走出一条农产品销售的“户县模式”。

传统“1+N”模式为高陵蔬菜拓宽了市场,增添了市场份额。政府现在又着手于高陵区农产品电商创业园,园区里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将农产品信息变成人人可享的网络销售信息。经过相关部门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创业园已初具规模。“园区里办公设备、无线WIFI、电教室等配套设施已经初步完善,吸引了近30户从业者入驻。电商协会多次牵线搭桥,组织从业者和合作社以及生产大户对接,参观生产基地,洽谈合作事宜。”高陵区农林局局长陈兴文告诉记者。目前已经通过各类电商平台,为伊甸园樱桃、尚石里樱桃、皇册村、桑家村杏树种植户,销售樱桃1000余单,杏18000单。目前,已经提前着手联系早酥梨和葡萄的销售事宜。

政府主导 推动网络直销预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记者了解到,我市农业部门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渠道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各类、各级市场经营主体与农产品基地+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电商激励机制,培育发展本地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支持生产基地+农户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和物流渠道开展多种渠道的网络营销。

“我们引导生产基地和农户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等促销活动,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村专业合作社转型升级,在‘互联网+’时代,在农民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对等的信息平台。”市农林委标准化处处长牛文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