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带来“超低碳”

23.09.2016  19:12

秸秆焚烧一直是政府关心、社会关切、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陕西省农民的耕作习惯是每到夏秋两季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收获后,由于抢时播种,田间地头残留秸秆以焚烧的形式来处理,造成严重的烧毁树木、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陕西省农机部门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及机具,通过秸秆还田、饲草加工、秸秆收贮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模式。

政府重视,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陕西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提升”的思路还关中一片蓝天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陕西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田建设、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合作社建设、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以及演示宣传培训,示范田内通过作业补助等形式实现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100%,做出榜样,带动周边。

多措并举,在利用途径上下功夫

陕西省农机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大胆探索,攻关引进,扩大示范,面上推广,针对不同利用方式,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新技术。一是研发引进的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机、防缠绕播种机等成功解决了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作业中通过性差和壅堵的问题。二是积极推广联合收割机配带秸秆切碎装置,解决了小麦收割后秸秆均匀铺撒问题。三是积极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引进小麦联合收获机加装秸秆打捆装置,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进行小麦秸秆田间利用和打捆收集利用。

市场运作,在综合效益上下功夫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按照“农户为载体,公司作纽带,政府来引导,市场搞运作”的工作方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培肥了土壤肥力。玉米硬茬播种、旋耕施肥播种、秸秆还田1700万亩,使1000多万吨秸秆直接还田,有效地减少化肥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美丽田园建设;三是减少了废气排放;四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大力宣传推广各地成功模式,进一步深化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省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推广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