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陕西农机化追赶超越 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

08.10.2016  21:3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化载体、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为了扎实推进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陕西省“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制定《陕西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是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农机购置补贴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作业水平显著提升、经营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机械化生产已成为陕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农机总量快速增长,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重大工程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农机化投入持续增加,投入环境显著改善

二、“十三五”农机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围绕“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助推陕西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这条主线,以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重大农机化项目,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不断强化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通过五年努力,力争陕西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和特种农产品机械化取得较大进展,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改善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农机化发展进入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加快创新,深化融合。

完善政策,创新机制。

市场主导,依法推进。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陕西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6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优势特色农产品贮藏、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农机化水平全面提升。

三、区域发展重点

按照国家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本着“重点突破、提升水平、统筹协调”的宗旨,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优势特色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确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步骤。

(一)关中平原区

区域产业重点为:小麦、玉米、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

(二)渭北旱原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小麦、玉米、苹果、畜牧业、油菜。

(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春玉米、苹果、小杂粮、畜牧业。

(四)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春玉米、马铃薯、畜牧业、红枣。

(五)陕南低山平坝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水稻、油菜、茶叶。

(六)陕南中高山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玉米、马铃薯、蔬菜、食用菌。

四、“十大”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项目

(一)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一是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其中小麦主推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械化技术;玉米主推免耕精量播种、地膜覆盖精量播种、收获和烘干机械化技术;水稻主推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和烘干机械化技术;马铃薯主推覆膜播种、水肥一体化和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

二是建设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主推开沟施肥、高效植保、分级保鲜贮藏机械化技术。

三是建设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个,主推饲草青贮、饲草料配合搅拌、粪便清理消毒等机械和设备。

四是建设蔬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个,设施大棚主推节水灌溉、环境因子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露地蔬菜主推工厂化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

五是建设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个,主推油菜直播、收获和烘干机械化技术。

六是建设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个,主推修剪、绿色植保、清洁化加工机械化技术。

七是建设食用菌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个,主推菌种智能培育、接种、灭菌和基料循环利用技术。

(二)丘陵山地机械化突破项目

按照产业特点和地区条件,重点建设75个机械化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扶持建设1个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不少于500亩。

(三)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继续扶持建设宝鸡、渭南、安康、榆林、杨凌等5个区域性农机新机具试验基地。

(四)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项目

围绕果业、设施农业、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55个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点。

(五)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

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建设60个省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0万亩。

(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新技术,扶持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每年在60个涉农县(市、区)分别建设 1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力争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超过85%,重点区和禁烧区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七)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培育提升项目

按照“扩量、提质、增效”的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八)农机深松整地工程项目

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统筹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示范推广大型拖拉机和深松配套机具。在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原等区域,完成2300万亩深松整地面积。重点开展机具购置、技术指导、示范引导和协调服务。

(九)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1、农机信息化建设项目。利用卫星定位终端、视频会议系统、可视移动电话等手段,建成“三横三竖”监管调度系统,发挥“互联网+”技术功能,将全省农机管理部门、大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驾驶培训机构、大型农业机械纳入网络化统一管理、调度和定点服务,提升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2、农机鉴定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1个专业实验室、2个试验区、1个样品库、1个控制中心(含安全监控)及办公、后勤保障设施等,建筑面积约29000平方米,配套相应设备。

3、农机事故救援装备建设项目。配备必需特种设备、信息定位系统,开展事故救援、信息服务、维修、事故勘查等专业人员培训。

4、素质提升与培训项目。对全省农机系统管理干部进行政策、法律、业务等方面培训,培训5000人次;对农机操作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开展技能、管理知识培训,培训10万人次;对75所农机化学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进行项目扶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能力。

(十)农机研发及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

整合农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资源,探索农机研发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陕西农机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农机科研创新能力。

1、扶持建设2个农机制造产业园,推动农机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构建农机产业园与我省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联动机制,农机产业园与我省农机创新主体的协作机制。对强强联合的农机企业实施专项扶持,支持2-3个企业建立农机研发中心。

2、加大农机研发投资力度,力争每年突破1-2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瓶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高度认识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

(二)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深松(深翻)作业补贴政策,优化政策扶持机制。

(三)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农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服务能力,提高农机应用质量。建立农机农艺专家联合机制,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调查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指导,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四)落实投入保障。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力度。坚持以农机从业人员为投入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农机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作用,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解决制约性问题。健全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推管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科研院所、农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机械研发、推广、生产、保障各领域,加快推进农机租赁、农机担保、农机保险,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