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机局关于印发《陕西省农机化追赶超越实施方案》的通知

24.02.2017  17:32

各设区市农机(农业)局(中心、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韩城市农林局、农机中心,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陕西省农机化追赶超越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2017年2月24日

 

 

陕西省农机化追赶超越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农业厅关于追赶超越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现结合我省农机化发展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发展思路

立足“五个扎实”的新要求,聚焦追赶超越总目标,以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助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主推十大技术,实施十大项目,突破薄弱环节,缩小区域差距,破解制约瓶颈,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小麦、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90%、80%、58%和41 %,果、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实现突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努力实现追赶山东,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阶段性目标。

        三、存在短板

        (一)从区域发展看,关中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2%,陕北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3%,陕南地区机械化水平只有21%。关中、陕南川坝和陕北长城风沙区机械化水平较高,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水平偏低。

        (二)从产业结构看,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4.05%,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较高,分别达到88.96%和76.1%;水稻、薯类机械化水平较低,分别为56.76%和33.6%。果、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为23.6%,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整体偏低。

(三)从关键环节看,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的免耕宽幅播种,玉米的机收与烘干,水稻的机播、直播与烘干,薯类的播种与收获,油菜的直播、移栽与收获机械化水平提升空间大;优势特色产业中,果业的高效植保与采收,茶叶的绿色植保与采收,蔬菜的移栽、收获与初加工机械是我省“十三五”发展的重点。

        四、重点任务

围绕追赶山东,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我省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围绕粮、果、畜、菜、茶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全程、全面的要求,主推十大农机化技术,建设25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计划财务处负责)

        (二)建设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区。推广果、畜、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建成55个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新机械新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解决制约“瓶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省农机推广站负责)

(三)突破丘陵山地机械化。结合我省丘陵山区农作物种植特点,引进适宜作业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建设75个机械化示范区,点上示范,面上推广,突破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瓶颈。(省农机推广站牵头、科技质量处参与)

        (四)建设五大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按照区域发展重点,扶持宝鸡、渭南、安康、榆林、杨凌等5个区域性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机械进行试验示范,推进区域性机械化发展。(科技质量处负责)

        (五)抓好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提早准备,精心谋划,强化沟通协调,加强指导服务,组织机械抢收抢种,稳步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为提升农机化水平奠定基础。(管理法规处牵头)

        五、保障措施

(一)精心实施农机化重大项目。

        1、持续开展补贴政策改革创新。按照“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工作思路和绿色生态导向,对大中型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及新型保护性耕作机等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机具和适用丘陵山地作业机械进行优先补贴。(农机装备处负责)

        2、认真抓好深松整地项目实施。强化行政推动,采取“整村推进”等方式,“十三五”期间,深松整地面积累计达到2300万亩,有效解决“石板上种地”的问题。(管理法规处负责)

3、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围绕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原区和关中灌区四大区域,主推四大技术,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年均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15万亩。(科技质量处负责)  

4、积极开展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引进秸秆利用新技术新机具,扶持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推广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捡拾打捆、秸秆还田和饲草加工等7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力争到2020年,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5%,重点区和禁烧区达到98%。(省农机推广站负责)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

1、打造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五好”标准,优选扶持对象,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对外形象,培育和扶持100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法规处负责)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扶持75所农机化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能力,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大户、农机手等新型职业农民,年培训15万人次。(科技质量处负责)

(三)切实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依托陕西智慧农机信息化指挥平台,建成“三横三竖”监管调度系统,发挥“互联网+”技术功能,实现全省农机智能化管理。(办公室负责)

2、提高农机试验鉴定能力。高标准配套试验鉴定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争取试验鉴定基地建设项目,扩大产品试验鉴定范围。(省农机鉴定站负责)

3、提升农机事故救援装备水平。配备信息定位系统、事故勘查、事故救援特种设备,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培训,着力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农机安全监理处负责)

4、支持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机制造企业入驻陕西,支持杨凌、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助推农机工业发展。(农机装备处负责)  

        六、组织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各处站要对标定位,明确工作责任,细化重点任务,议定落实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办公室牵头,各处站参与)

  (二)建立协作机制。省局定期研究解决追赶超越相关重大问题。各处站要按照职责分工,牵头抓总,有关市县要积极配合,协同创新做好落实工作。(办公室牵头,各处站参与)

(三)实行目标考核。对照年度农机化目标责任书和追赶超越工作任务,省局每季度开展点评,年末组织开展综合评估,按照“三项机制”要求,将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奖惩的重要依据。(办公室牵头,各处站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