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纯朴

21.04.2015  14:28

  十七岁生日一过,我便随插队大军登上火车,被拉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乡下地方,那时是年尾十二月,心里已知不会回京过年的了。

  比起校内其他同学到陕北山区插队,我们这批先行一步到晋南平原的,生活条件算是略好些,初去时常有白馒头吃,只是后来上级为了追求高产,麦田改种高粱,生活素质才大大降低。

  我们去的那条村很大,有三、四千人,该村虽然田地多,但一下增加几十张嘴,等着分口粮,年底还要分红(现金),全村人竟没有公开反对的,他们欢迎我们到来,尽量安排好我们的住房及饮食。

  一年很快过去,当我们首次回北京看望家人时,除了带上我们挣到的二、三十元现金,村委会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小米、苹果、蜂蜜,数量虽不多,却饱含情意。

  我周围的那代知青,多数都感激农民们曾经的善意,当农民被广义斥为自私狭隘,计较蝇头小利,具“小农经济意识”时,都会争辩一番。我认为,只要在农村长期生活过,对农民的偏见便会改观,他们首先是纯朴的,有些毛病并非主流问题,农民中确有黑了心的,但那只是极个别。

  如今,许多内地游客走出国门,他们中有许多是农民,由于他们长年局限于一片天地,未养成礼貌习惯,言行亦欠文明,对外面的世界手足无措,难免有些愚昧无知的表现,很希望时尚的人们可以多些包容,不要耻笑他们。(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