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田间 农民依然收获与播种

29.01.2016  13:23

大棚西红柿

农业女工正在采摘草莓

搭建温室大棚

农民专家现场指导

大棚里含苞欲放的牡丹,春节将走进千家万户

正在搞西瓜育种的农业工人们

路遇种西瓜的一家人

张宏江局长向记者介绍他的黄花菜实验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春播秋收,秋播夏收,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规律。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北方的冬天有了绿色,人们的餐桌有了鲜菜和水果,墙角下,也不见了晒太阳的身影。

冬闲,已不再是农民的度日方式,现代农业将他们带入到了耕作季、收获季、忙碌季、致富季。

大寒刚过的四九天,记者无暇贪恋古城的雪景,前往渭河两岸的华州区(日前已撤县设区)和大荔县,对冬日里的大棚农业进行了一番探访,感觉还是很令人新奇。

华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蔬菜的培植和发展,有着西安蔬菜基地之称,也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据华县果菜局蔬菜股股长刘亮介绍,去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9.5万亩,主要种植圣女果、黄瓜、番茄、香椿、茄子、草莓等,推行圣女果—大西红柿等高效栽培模式,亩均效益达3万元。

在渭河岸边的柳枝镇丰良村,温室大棚一个连着一个,白茫茫一片。记者随便钻进一个温室大棚,只见满园的香椿树密密麻麻一排排,香气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两位老人正在忙着采摘,儿子则骑着摩托车忙着发运。一打听,才知老人名叫陈志敏,已经72岁了。老人告诉记者,他已种了15年香椿,一般一棚能采3000多斤,销量好的时候一斤能卖20多块钱,差的也有一两块钱。这一段临近春节,一斤18块钱,有别人来收购的,也有从网上订购的。老人自豪地对记者说:“我的香椿温总理都吃过!”记者忙问怎么回事,老人说:“2003年渭河大洪水,大棚都冲垮了,温总理代表党和政府专门来看望和慰问我们,鼓励支持我们重建家园。所以2008年也就是这时节,我把灾后采的第一茬香椿装了一箱寄给了总理,总理办公室还给我回了信呢。”

老人的感恩情怀令记者在刮目中很是感慨了一番。临别,老人装进袋子3把香椿送给记者,本想拒绝,一想到总理都吃过这儿的香椿,味道肯定不一般。

县城西北的瓜坡镇君朝村,是很有名气的蔬菜传统村。站在村部楼上,温室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年龄看起来并不大的熊永红已做了12年的村支书兼主任,据他介绍,君朝村1800亩地,500多亩是大路菜,温室大棚建了600亩,还有4个千吨气调库。温室大棚是村上流转土地后统一建的,水电全部到棚,向村民和社会承包。记者参观了几个大棚,里面温暖如春,草莓、黄瓜、圣女果、辣椒等令人垂涎欲滴,有的在自己采摘,有的还雇着人帮忙。在公路边,一对年轻夫妇正在搭着的布棚里销售草莓,聊天中得知,两人是秦岭电厂的职工,女的姓杨,男的姓弥。小杨告诉记者,承包了6个棚,为了更好地务园,从去年10月进园,小两口吃住都在园里,还专门买了辆车方便小弥采购和销售。

问正在打理草莓的小杨,“一斤草莓能卖25块钱不?”小媳妇白了记者一眼:“你看一下!”呵,25还卖不到?看着正在包装的盒子里还放着12颗草莓一朵玫瑰,记者问多钱,小媳妇自豪地说:“188元一盒!”这是情人节的礼物,别人从网上订购的。记者在咂舌中告别了小两口……

第二天,记者跨过渭河大桥到了大荔。全国大面积降温,东府也降到了零下12度,天寒地冻中体验了多年未有的感觉。遗憾的是,阴沉沉的天,寒风刺骨,但没有雪飘。

记者下乡继续。在县城西南离同州湖不远的地方,记者看到两排温室大棚一字排开,旁边还在搭建中。据负责人贠建龙介绍,他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了42个大棚,旁边还有600亩露天牡丹园,大棚瓜果蔬菜、牡丹花卉既能面向县城销售,又可搞旅游观光体验。

大荔县盛产黄花菜,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县陆地种植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3000斤-4000斤,收购每斤4元。为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大荔县设施农业局开始试验大棚黄花菜的培育,使用约60厘米厚的保温材料建起大棚墙体,使得棚内温度控制在10℃左右。

这个季节,传统的黄花菜还没出苗,而苏村镇溢渡村占地4.1亩的2个温室大棚内已长成约15厘米左右的叶苗,大荔县设施农业局局长张宏江向记者介绍,这是全省唯一的试验,情况正常的话,它可在4月上旬上市,早于陆生黄花菜将近两个月,一斤能卖到20元。

在朝邑镇平罗村,记者走进一座水培蔬菜大棚,技术人员介绍,水培蔬菜不用土壤,夏天15天-20天就收一季,冬天30天-35天收一季,产值一月一万多元。

安仁镇伏坡村以大棚冬枣为主要经济作物,虽然天寒地冻,十几个农民仍不惧严寒地搭建着钢架大棚。镇长刘伟强告诉记者,大棚冬枣每年6月18日左右就能上市,到11月清棚后,冬天就进入搭建大棚的高潮期。近年来,新技术不断升级覆盖,以前农户自建的竹竿拱棚或一般钢架棚大部分已更新为钢架大棚,仅安仁镇每年就增加1万亩。

张宏江告诉记者,整个冬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吨钢材从天津运到大荔,在全国钢材都滞销的大环境下,连钢厂的人都在疑惑:大荔农民要这么多钢材做什么?

阴沉沉的天寒气袭人,但记者看的是心怀激荡。羌白镇地处县城西南12km处,设施农业主要以大棚西瓜、甜瓜和冬枣为主。

大棚西瓜和甜瓜种植面积共3.2万亩,元旦前后下种育苗,春节前后嫁接瓜苗,3月份移植进棚,5月中下旬成熟上市。大棚瓜收获后还可复种秋延椒,全镇设施农业总收入3.36亿元,人均增收5900元左右。

新颖设施农业精准化示范园位于大荔县羌白镇白村,负责人霍新颖介绍,示范园占地3500亩,以优质冬枣、甜瓜、大红樱桃、反季节果蔬为主要种植产业品种,创建三大基地产业示范园区和一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各类日光温室大棚680座,总投资约1.36亿元。截至2015年6月,示范园已建设完成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120棚,全部投入生产,辐射带动了周边冬枣和时令果蔬种植户的积极性,直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人,据测算可带动周围农户创收5400余万元。目前,合作社参与农户超120户,常年参与种植培育工作者10人,农忙时节用工量达300余人。

目前,正值大棚西瓜育苗期,平均100个大棚需要12万支幼苗,一座大棚里,20多名男女农民工人正忙着育苗,干得热火朝天。记者说冬天劳动很辛苦,可他们纷纷表示:“美着呢!农闲变成农忙,避免了村里的琐碎是非,又能增加收入,好多了。”

镇党委书记张建军对记者说,羌白镇的目标就是打造大荔南部最大有机设施冬枣、瓜菜生产基地,创立一个瓜类知名品牌,建设集生产、观光、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渭南市现代农业园区的样板,从而实现每户农民的致富梦。

“我们大荔农民没有冬天”。有着6年种植经验的村民刘建阳家经营着1个温室大棚,2个传统冷棚,正在修剪枝条的他向记者透露,他们家单是1亩2分地的温室大棚去年就收入10万元。

大荔县设施大棚面积有33.8万亩,温室蔬菜大棚共3万多亩,主要培育黄瓜、小乳瓜、西红柿、圣女果4大类。对比传统的耕作方式,经济效益翻倍增长。张宏江局工厂里来的草莓夫妻。长介绍说,全县30万劳动力中,每年冬季,围绕着设施大棚劳作的人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

两天的采访中,有一幕情景令记者久久难以忘怀。在途经苏村镇的路上,记者路遇几个人正从车上卸农具,旁边燃着一堆火。打探得知,这是来自40里外的老瓜农王建义和儿子、儿媳正在地头安营扎寨,种植大棚西瓜。老人告诉记者,“从今天开始到7月,这38亩地就是家了,春节也回不去。”老人说他家种瓜15年了,去年市场不好,赔了7万元。记者问那为啥今年还种,一旁的儿子则大声说:“农民就靠土地,从哪跌倒从哪站起来!”

虽是天寒地冻,虽是寒风凛冽,虽是走马观花,虽是浮光掠影,但记者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她仿佛寒冬里涌动的春潮,装点着关中大地。她不仅改变着农业发展的模式,也激励着农民,富裕着农民,升华着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