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分钟接诊一位患儿 陕西儿科医生困局调查

14.02.2016  08:16

  患儿和他们的母亲正在门诊等候就诊

  核心提示: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一年比一年繁重。然而最近5年,医生总数在上升,儿科医生总数却呈下降趋势。我省虽然没有其他城市医院儿科的停诊、限诊情况存在,但儿科医生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

  专家认为,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让医生的收入和其专业劳动相关,跟看病的质量和次数相关,而不是和开了多少药、用了多少医疗器械相关,这样才能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专业尊严,从而保障儿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

   最忙碌的科室三五分钟接诊一位患儿

  晚上11点,西安市长安区妇幼医院大厅里,仍然有五六位抱着孩子的家长在挂号、取药、等待检查。在儿科住院部办公室,正在接诊患儿的一线值班医生,屡次被围过来的一群大人的七嘴八舌询问所打断:“大夫,娃的烧还没退,要不要再用个退热栓?”“我孩子情况怎么样?病情能控制住吗?”“今晚上还要不要再挂吊针?”“孩子大便了,你去看看正常不,是不是消化不好?

  正在接待入院患儿的护士也没闲着。一位家长端着奶瓶子来问:“这个奶粉和水的比例配成这样子可以不?”另一位还没到跟前就喊上了:“护士,吊针快完了!”正当医护人员耐心解答的档口,楼梯口又传来一位小伙和老太太的喊声:“大夫,快,娃抽风呢!

  值班医生告诉记者,如果在白天,繁忙的景象至少要增加三倍以上。

  此时在5公里之外的郭杜镇一家医院里,前来应诊的也是以儿童为主。正在值班的范大夫告诉记者:傍晚至深夜能被家长带来医院就诊的,大多为发热不止、咳嗽不断等症状的小孩子,白天虽然自行服药、甚至做过诊断治疗,但家长担心效果不佳,病情加重,晚上赶来希望巩固治疗。这还不包括正在社区门诊和个体诊所正在接受治疗的患儿。

  “成人都是以内科、妇科和外伤等急诊症状为多,但人数相比儿科病人要少许多。毕竟成人一般选择坚持到第二天,但家长都认为孩子的病耽误不起,必须马上得到有效的治疗。

  西安市儿童医院近期日门诊量也创下新高,日接诊近6000人次,医院紧急增加医护人员应对就诊高峰。该院一位主任医师认为,虽然有三级分诊制度,但在有儿科的医院,这个科室永远都是最忙碌的,“平均三五分钟要接诊一位患儿。”而在有些基层医院,多数儿科门诊都是以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为主,病情简单,用药讲究控制,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非常不利,是医院最不产生效益的部门,医生只好靠“刷量”提高收入。

   哑科”短板是蔓延全国的通病

  接近凌晨时分,家住湘子庙街的小吴夫妇抱着他们5岁的孩子打车又来到西安儿童医院急诊室,他们带孩子前一天已经在医院看过门诊,孩子一个晚上还没完全退烧,担心第二天病情反复,所以在上班前再带孩子到医院复查一下。

  小吴妻子不好意思地笑着对医生说:“白天病人太多,和医生都说不了几句话。想着这个时候病人少,你能给我更多一点时间做解释。”等送走小吴夫妇,安静不久的儿科门诊外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热闹与喧嚣。

  上午10点多,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儿科门诊的号就已经挂满,挂号窗口前依然有家属询问上午给孩子能看上病吗,还解释他们已经跑过一家医院了,也是没挂上号。候诊大厅坐满了抱着孩子的大人,输液室里的床位很快就被占满了,三名护士在穿刺台前一边哄着哭闹的孩子,一边仔细寻找血管进针。

  “儿科也被称作哑科。主要是因为孩子不能完全正确诉说病情,完全要靠化验和医生的临床诊断,所以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比成人病人要多。”值班大夫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的儿科医生一直比较紧缺。全西安市儿科医生都短缺,这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就拿我们儿科门诊来说,最多的时候一早上看90多个号。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中午一点多,期间没时间喝水,也没工夫上厕所。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全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82人,但在儿童患者中每千人拥有的儿科医生仅有0.43人,是欧美国家的1/5到1/10,目前全国在职的儿科医生有11万人左右,缺口约在20万人。去年入冬以来,儿科医生的巨大缺口导致广东、上海和国内多地医院儿科出现停诊、限诊的情况。

   待遇和收入脱钩是医荒主因

  “我们医院每天有5个儿科医生负责门诊和急诊,儿科住院病房共4个病区,每个病区40多张床位,分别得有一名值班医师,也就是每天就要至少9名儿科医生,但全院只有30多名儿科医生,值班经常排不过来。我们近几年几乎没休过年假,经常隔几周才能连休2天假。”西安某市级医院儿科主任感慨道:医界一直流传“金眼科银牙科铜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说辞,诉说儿科“宁治十成人,不治一孩子”的困苦处境。“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而儿科医生的收入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

  “只要不是很快完全治愈,是很难让大部分病人满意的,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儿科已成为医患矛盾高发区和遭遇医疗暴力的高危区。”这位科主任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前一天晚上值班时遇到的一件事:一名嗓子发炎的小孩子晚上来看急诊,自己诊断为普通感冒。马上孩子爷爷、奶奶反问道:“你能确定仅仅是感冒?”儿科主任见此就开单子让孩子查个血常规,再做个肺部透视。家长还没转身就嘴里嘟囔着:“现在这医生真不负责,就知道和医院合伙掏病人的腰包。

  去年12月1日,陕南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医院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成立起儿科病房,前年该院的儿科门诊从大内科分离出来,但医生只有一个。此前患儿住院需要到70公里外的临县或者上高速直奔西安。但这样会使患儿就诊在合疗报销时比例份额降低。

  这个二级乙等医院的住院部目前有17张床位,每月出院100人次的小患者。但通常要加床20张,最高峰加到30张。儿科每月的门诊量是1300人次,有一部分患儿还需要急诊帮忙处理。

  儿科住院部现在有6名医生和护士9名在支撑着这个摊子。“有儿科医生资质3个,另外三人去年刚通过执业医师证考试,只能算是三位持证医生的助理。”按照二级医院及病床的配置标准,人员短缺5到7名。

  医生坦言,目前大儿科还不具备诊治新生儿科的条件。该县中医医院和妇幼医院同样面临儿科医生短缺瓶颈,或不开设儿科,或只做妇幼保健。

  “三位医生的绩效工资拿的是全院平均奖,算是中下等收入水平,三名医助绩效工资更是平均绩效的一半。”熟知内情的医生告诉记者:这些医护人员都是被安排到儿科的,并非个人真实意愿。

  “说到底还是儿科是否具有吸引力!”对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象,有专家表示,解决这一问题最核心的是薪酬体制改革,而这也是整体医改的一部分。政府在增加儿科医生名额的同时,财政局还要保证他们工资的拨款。

   我省加强培养儿科医生

  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医学院的本科教育里取消了儿科专业,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成为其中的一门课程,第二年全国儿科专业停止招生。期间儿科医生数量只增加了五千多人。16年后,为缓解“儿科医生荒”,部分医学院校恢复儿科学方向的招生。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孙锟教授扳着指头算算,2012年上海医科大学率先每年招进来30名儿科方向新生,他们要经历5年本科,3年规培,3年专科医生培养,就是11年。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1月15日在今年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儿科医生短缺实际上是一个医学人才的培养、使用政策的问题。

  为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制定《陕西省推进医教协同工作实施方案》,表示从2015年起,加强全科、儿科及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并适度扩大农村定向医学免费生的招生规模。

  2015年9月16日,由西安市儿童医院牵头组织的我省儿童医疗联合体在西安成立,首批共32家医疗单位,由我省及周边省市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市级、县级综合性医院儿科、中医院儿科等医疗机构组成。通过全面托管;紧密协作型;技术指导等手段,让优势的医疗资源下沉、让专家走下去,通过科研、教学、临床的合作,着力提升基层医院的儿科诊疗水平、运行效率,加强分级诊疗,合理分流患者,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全省儿科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全省儿童提供安全、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文/图记者孙涛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来源: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编辑: 韩睿 西部网内容微首页 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