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部曲”解困“陕西现象”

23.09.2014  13:39

瞭望》2014年9月8日第36期

      陕西将坚持以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发展为优先选项,主动把经济工作的重点从追赶超越调整到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上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晨
  坐拥西部科教综合实力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与之不相适应,反差强烈的“陕西现象”曾令当地人费解和尴尬;能源价格频繁波动,“油主沉浮”、“煤定兴衰”的增长模式步入“资源型经济陷阱”,未来发展动力何在?科技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企业创新意识不足,陕西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杀出一条“血路”?
  这一连串的“陕西之问”是陕西人对三秦大地传统发展路径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如何寻求新增长点的追问。
  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借助承担“建设创新型省份”国家使命的契机,通过做好“”“”两篇文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统筹科技资源,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的创新“三部曲”,解答“陕西之问”,潜在的科教资源优势得以加速释放。
  延长靖边化工园区150万吨煤转化为聚乙烯、聚丙烯化工装置试车成功,兖矿未来能源化工公司煤间接液化项目基本建成,榆林炼油厂油煤共炼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陕西近期交出的一份能源产业发展“成绩单”上,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成绩单的背后,是陕西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艰难探索。此前,陕西省经济总量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全国第二梯队。但与此同时,单纯依靠能源资源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也让陕西的前进步伐现出疲态。
  “资源挖光了、卖光了怎么办?能源价格波动,产业不景气怎么办?
  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表示,陕西将“坚持以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发展为优先选项,主动把经济工作的重点从追赶超越调整到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上来。科技创新是提质的关键,也是增效的前提。
  2013年,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陕西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陕西成为继江苏、安徽之后全国第三个试点省份。自此,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大型企业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做好“”“”两篇文章,成为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陕西开花外地香”,曾经是困扰陕西的一大难题。2013年,陕西省内转化的科技成果仅有46%。而在成果转化的科研、中试、产业化三个环节中,中试阶段因“无名无利”且风险最大被称为“死亡谷”,大量成果未能走出实验室。
  作为国家重要的稀有金属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基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十多个研究中试平台,挑选成熟的科研成果、给予大量投入进行中试试验,使科研与生产之间建立了有效衔接,突破了成果转化的“中试瓶颈”。
  “得益于畅通的中试环节,西北有色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应用率在80%以上。”西北有色院院长张平祥介绍说,在此基础上,西北有色院快速培育起了世界第二大超导材料生产线、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及制品生产线、世界第二大金属复合材料生产线等。
  在着力提升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陕西通过派驻首席工程师、加快孵化器建设等,促成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化茧成蝶”。
  得益于“首席工程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吴亚锋的技术支持,短短四年间,从事多媒体展示的西安灵境科技公司由几十人壮大到目前拥有260名员工,所属的专利从无到有,年产值超过亿元。“我们是借了科技的‘东风’。”公司总裁徐建荣说。
  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崛起。走进位于西(安)咸(阳)新区的陕西启迪科技园,60多家科技型在孵企业一字排开,蔚为壮观。从入园初期的平均产值不过百万,到毕业时产值平均超过千万且大多拥有技术专利,孵化器所提供的研发、服务、金融支持,让众多企业在这里沐风栉雨、羽翼渐丰。
  “2013年,陕西技术合同交易额533.31亿元,同比增长59.28%,其中省内转化244.83亿元,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293.98亿元,占全省技术交易额的55.12%,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孙科介绍说,截至目前,陕西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万多家,技术性收入205亿元,成为高新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破解“陕西现象”的新途径
  79所高校、1000所科研院所、22万科技人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4万件……陕西的科教优势显而易见,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现象普遍,科教实力无法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陕西现象”长期存在。
  “主要原因在于,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很不完善,形不成合力;并未从宏观层面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动,企业吸纳成果的积极性不足。”一位长期关注陕西科技发展的人士分析认为。
  “中小型科技企业有研发需求,却无力购买仪器设备,而在一些大型院所,设备重复购置、闲置现象十分严重。”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副主任卫新年对此深有体会。
  近年来,陕西以科技资源统筹为主线,将分散于院所、高校、企业围墙内的设备、技术、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于科技资源统筹中心5大平台和12个子系统内,开展开放共享服务,成为当地破解“陕西现象”的全新途径。
  借助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共享平台,西安一家企业的研究员宋先生在家门口的兵器工业西北理化检测中心找到了需要的检测设备。而在此前的20多年里,每次给企业样品做检测他都需要远赴北京。从单次花销5000元,到如今每次检测成本不足1000元,宋先生尝到了资源聚合的甜头。
  卫新年介绍说,截至目前,陕西大型科技仪器协作共用单位达289家,开放共享设备6036台套;为中小科技企业节约设备购置及维修费用近亿元;检测服务量65万家次,服务企业2000多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近2000万元。
  目前,以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正在成为将潜在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催化剂”。借助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资源共享数据库”,西北工业大学超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7次23个实验测试项目,有效节约了成本,加快了研发进程。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表示,“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继续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在搞好中心、基地、园区硬件基础上,着力加强体制、机制、服务等软件建设,努力形成有机实体与无形机制相统一、平台承载与政策支持相配套、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科技资源统筹共享新格局。
  转型升级实现“陕西创造
  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直接从事研发科技人员相对较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严重不足……面对种种现实困境,陕西如何在“创新”上实现自我超越?
  “围绕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实现‘陕西制造’、‘陕西配套’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陕西省科技厅厅长李明远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3月29日,C919大型客机翼身组合体静强度研究试验首项试验在陕西阎良顺利完成,客机翼身组合体关键零部件钛合金上下翼缘条是由西安铂力特公司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截至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生产的30余种金属3D打印零件已在飞机上得到应用。
  “3D打印技术是制造原理上的革命性变化。以其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铂力特公司创始人、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卫东介绍说。
  截至2013年末,我国拥有与3D打印设备、材料及其应用相关专利共668件,陕西以369件位居第一。新组建的陕西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服务中心,用户广布医疗、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行业。西北工业大学依托金属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了航空航天领域诸多技术瓶颈。
  6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高新区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超过1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等产值超15%,科技进步贡献率54.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陕西的“中期答卷”令人欣慰。
  而另一张覆盖全省的创新蓝图,也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开: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竣工投产,SDI电池项目开工建设,带动60多家配套企业落地;比亚迪汽车二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微软研发中心、电信移动联通三大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落户建设……  按照计划,陕西将启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园区基地创新发展、创新型市县建设和优化创新环境的创新“四工程一计划”。“力争到201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科技进步率达60%,全省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突破8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李明远表示。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