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渭南建设成效显著

08.12.2015  18:10

        2014年以来,针对区域发展不协调、转型升级创新链不健全、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决定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问题,渭南迅速出台创新型渭南建设若干意见和工作方案,及时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抓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促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建平台引领转型升级,强服务提升工作水平。两年来,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陕西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打造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后筹措中省市科技项目资金1.4亿元,实施智慧城市、3D打印中试基地、太阳能光伏、大荔模式等重大项目上百项,产生授权专利1200多件,3D打印、动力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高档印刷装备、大功率LED光源由弱变强,太阳能光伏与设施农业的完美结合,有机苹果冬枣葡萄花椒等重大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有效促进了全市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由配套向服务的升级,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持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6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例由2011年的5.1%提高到目前的12.2%,研发投入由2011年的4.7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6.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由58%提高到99%。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8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5.4%提高到现在的7.1%。

        ——科技园区基地创新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先后成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发展基地和陕西省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复审认定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蒲城工业园区分获省级高新区,全市“一核”、“两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型市县建设统筹推进。韩城、大荔分获2014、2015年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各县市区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57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培育百名科技人才92名,河流湿地、印刷机械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创新团队2个,选派“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314名、首席工程师和农艺师256名。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