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红袍的家乡喝茶
茶园里充满了茶叶的香气。其实在武夷山上,只要有泥土,便有茶树,大大小小的园子几乎全都是茶树园。
山路两边苍翠葱郁,大树林立,旁边岔路上的阶梯缝间有草,不见人上山,游人一心一意专程赴四棵大红袍母树的约会。远远近近的小山丘满是矮矮的绿树丛,导游说都是茶树。路边草地上时时出现紫红色的杜鹃花,可是我们没有停下,看着喜欢那花开的昂扬和耀眼的色调,匆匆拍下照片。一团人跟着导游的脚步,游客极多,走失了生怕找不回自己的团队。
还未进入景区,入口处有说明:“‘大红袍’名冠武夷岩茶诸名丛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称号,其生长地九龙寨,是一条受东西向构造控制而发育的谷地,九座嶙峋岩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其间。在九龙寨两侧有九龙戏珠,三花并蒂等景观和半天妖,不见天,铁观音,铁罗汉,白牡丹等武夷岩茶名丛。”比邻的另一块板上,画的是“大红袍景点”游览地图。
清风徐来,空气中有叶子的绿色气息,穿过两边都是茶树的园子,几乎人人的脚步放缓了,一副从容迂缓,悠闲舒徐,大家走走停停,有时是看茶树赏鲜花,有时是拍花树或拍别人或自拍。昨日导游带了一天,尝够了作家文人行动缓慢的味道,昨晚在旅游小巴征求众团友同意,今日行程作了更改。原本计划中的攀爬虎啸岩改为闲步大红袍景区。
茶园里充满了茶叶的香气。其实在武夷山上,只要有泥土,便有茶树,大大小小的园子几乎全都是茶树园,然而,大部分游客,都会特别安排到这里来朝拜全山仅余四棵的武夷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早在明清时代已是贡茶中的极品,350多年的历史为这四棵母树增加了丰富的神话和传奇的色彩:明朝有一秀才赶考,途经武夷天心永乐禅寺,突然得了重病,考期已近,病仍未好,寺中方丈以九龙窠崖上之茶叶作药,煮给秀才服用,病即痊愈。后来秀才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路过武夷山,为了报恩,将皇帝钦赐的红袍披于茶树上,大红袍因此得名。
随着岁月流转,大红袍的名气越来越高,80年代初,大红袍作为古树名木录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制作大红袍茶叶的技术也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代表中国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一次采自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是在2007年7月,过后武夷山再也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所有号称武夷山大红袍的茶叶,都是母树无性繁殖成功的成果。
不高的小山坡路不难走,路旁的小溪,干净清澈,绚艳亮丽的不同鲜花时时出现在绿树丛中,似乎不是恣意张扬,但花瓣的紫红艳黄就是夺目耀眼。路程并不算远,但因闲走慢游也用了近乎一个小时,等我们看见一间朴素的茶亭子时,导游伸手指向右边的悬崖峭壁说,哪,就是这四棵啦。
树旁边石壁上以红字书“大红袍”三字,这是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石刻,但若非导游特别指出来,举世闻名的茶树并不是想像中的高大茂盛,亦无缤纷的光彩,外相就和周边的其他茶树一个模样。
大家纷纷竞相拍照,来到大红袍的原产地,有幸见到母树,当然要留影纪念。游客有人去茶亭间喝茶买茶,有人去上洗手间,突闻一个作家呼唤团友:大家快来,这里立有石头镌刻“大红袍记”,我们都过来,拍个团体照呀。
到此一游的照片拍过,大家满意地又朝回头路走。踱着缓慢的步伐,心里却是雀跃般地喜悦,因为导游说午餐后带我们去喝茶。在武夷山逛了两天,竟然没去喝茶,这事不可以让朋友知道,不然他们会嘲笑,你去的是武夷山吗?
午饭是在一家超级大餐馆用的。20年前有个打从心里轻蔑华文教育的英校生,我们叫他英文人,因为他会讲华语,却从来不说,会看中文,每天只阅读英文报纸,因为他觉得说英语看英文让他心理上感觉良好,仿佛人也升高了,可具有国际地位。结果去一次北京回来,马上改掉向来的口供。“中国什么都大,紫禁城、颐和园、长城、北大、天安门等等,什么都是大的。”
这个大餐馆如果叫这英文人看见,一定赞叹惊呼。占地颇广,分二层,每层有无数个包间相连,每个包间的门口挂一个红色的灯笼。每十人用一个包间。家具大多竹制,用竹竿当围栏圈着中间的水池,池中养鱼种花,还有个水车在古辘辘转动,三月春日的空气原本就透着凉意,转动的水车使得池水更有流动的感觉,黄金色的锦鲤在水中快乐地悠游自在,根本不晓得周边的游客像参加流水席。
一团一团人进来,导游说今天我们吃农家菜,青菜豆腐为主,也有山菇野菌等山珍,食物味道稍咸略油,大家却也津津有味。吃好了一团一团人出去,进出之间,大家慢下脚步,欣赏池中风光。一盆盆红橙色相间的君子兰摆在竹栏杆边上的走道旁,有人停下蹲着近距离拍下鲜花绽放的艳丽风姿。(作者:朵 拉,马来西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