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看不过瘾 来西安博物院寻觅剧中“同款”

08.07.2019  10:11

  ◀《唐长安城模型》。 (记者高瑞摄)

  -记者高瑞通讯员鲁雷

  近日,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刷爆了朋友圈,西安再一次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7月4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博物院文物专家杨宏毅。他向记者讲述了馆藏的关于剧中涉及的人物以及当时的历史。

  剧中人物造型

  与出土文物高度契合

  来到唐侍女俑前,杨宏毅介绍,剧中相同造型的唐侍女俑在西安东郊出土,因没有墓志,所以墓主身份成谜。但从出土侍女俑的体型大小和造型精致程度来说,墓主人非富即贵。他说,事实上,这种形态的侍女俑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景象,悠闲的神态也展现出唐代太平盛世里女子自信的形象,许多高级别的侍女俑服饰上还有飞鸟等造型。唐代女子发髻样式很多,侍女鞋子前端高高翘起,这是为了不踩裙摆,同时也看起来很雅致。

  馆藏的胡人俑与剧中的粟特人造型非常相似,从五官到服饰造型,形象展现了当时的胡人形象。在唐代,有很多胡人在唐朝做武官。因此,胡人的舞蹈、服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元素传入了中原,进一步丰富了盛唐文化。在博物院,有一件珍贵馆藏文物,通过上面贴金浮雕壁画的方式,讲述了一位粟特商人在26岁时来到大唐长安,娶妻生子、会客饮宴、骑马射猎、担任官员,在中国生活六十多年,度过了丰富多彩、充满传奇的一生。

  剧中昆仑奴也能在西安博物院找到原型——黑人俑,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唐代昆仑,是东南亚一带区域的称谓,当时的东南亚还是奴隶制。从这些地方被贩卖至长安的奴隶被称为“昆仑奴”。

  剧中杂技表演的画面,也和馆内的戴竿杂技俑很相似。这组杂技俑,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唐时杂技表演者以汉人居多,展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娱乐生活和谋生方式。这组文物在身份高贵的金乡县主墓的出土,充分说明了这种娱乐方式不仅为普通百姓欢迎,而且受到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青睐。

  通过《唐长安城模型

  看剧中“长安舆图

  看到馆内的《唐长安模型图》,立马想起剧中的“长安舆图”、靖安司“长安城108坊沙盘”。杨宏毅介绍,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有108个坊,城墙东南西北各3个城门,共计12个城门,从承天门到朱雀门再到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它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各54坊。

  《唐长安城模型》,西边54坊属于长安县,东54坊属万年县。从长安城模型中南北建筑的稀疏程度可以看出,城北距离皇城较近,南边人比较少;城西的开远门,是与西域交流通商的交通要道,当时在城门外还竖起一座碑:“此处西去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当时的西市,也成为胡人从事商业贸易的场所,很多胡人在此开设店铺。

  剧中很多场景都是发生在西市。盛唐时期,东市和西市是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东市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安铁路局以北的地方,街宽30米,比西市宽一倍。东市西市“南北居二坊之地”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两个门,共有8个门。东市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场经营多是上等奢侈品。西市多平民百姓住宅,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区和经济政治中心,因此被称为金市。

  采访的过程中,偶遇游客李先生,他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因追剧痴迷,特意跑来西安看看。他对记者说:“来西安博物院参观学习后,觉得西安城真是了不起。1000多年前的唐长安城不仅面积大、人口多,它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更是既先进、合理,又方便、人性化。我仔细对比了剧中每出现一个“里坊”的名字,发现西安城每一块区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那些只在书本上听过的、家喻户晓的名人,比如李白等,原来都是在我们‘身边’生活的。”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以打造博物馆之城为引领,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快建设各类国有和民间博物馆,打造丝路文化高地,建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目前,全市现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新生力量、各种所有制并举,门类新颖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新格局。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