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辞官,何以被“围观”

22.09.2014  19:22
        7月15日,一份“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感言”在网上被频繁转发,38岁官居副县长,这位年轻干部的辞官之举引发热议。

        近年来,官员主动辞职的情形并不鲜见,但往往一经曝光,便每每引发公众围观。虽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并非辞职官员中最高级别的,副县长周慧却仍未例外。官员辞职遭围观的现象,犹如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

        围观官员辞职,折射出“官本位”价值观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来,“以官为贵、以官为荣”的封建残余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而长期以来,因收入稳定、保障好、社会地位高,公务员更成为公众眼里好职业。职业的选择本应建立在志向、特长和兴趣之上,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价值观下,“公考”炙手可热,“仕途”更被竞相追逐,既忽视了自身多元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也湮没了职业选择的理性,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格格不入。

        围观官员辞职,反映出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健全。物以稀为贵。《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对领导干部辞职制度有着明确规定,但受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除触犯党纪国法外,现实中官员几乎是有进没出、有升没降。也正因如此,官员辞职现象往往被过度解读,甚至引发多种揣度:被排挤,说错话,升职无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应止于规章条例。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亟待形成,党政系统的一池春水亟待激活。

        围观“副县长辞官”,凸显出信息公开的必要。对于官员主动辞职,不理解者有之,但担忧者尤甚。公众的担忧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辞职事由是否正当,是否存在“安全着陆”之嫌?二是辞职后去向如何,是否存在“权力期权”?这些积弊久已有之,亟待清除。严管就是厚爱。健全官员财产公开、离职监督机制,全面推行信息公开,加强官员的任前、任中、任后的动态监管,方能从源头堵住“钱权交易”,彻底消解公众的疑虑,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官员的合法权益。

        作为职业选择,党政系统并非唯一选择,也并非总是最佳选择,岗位和个人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官员辞职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我们期待一个法治化的时代,公众对官员辞职习以为常,人尽其才、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