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杜绝千城一面 当转变意识重塑地域文化

21.11.2014  12:13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个性消失、文化断层、价值观念缺失的弊病。对此,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新“四化”同步推进的论述,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城镇化不仅需要新的城市容貌,还需要便捷的生活设施、有归属的人文环境、共同的价值观念。一句话:文化环境。   文化事关大局体现在对发展的推动上。第一,文化是一定地区的人的集体记忆力,如果城镇消亡了记忆,也消亡了存在的价值。第二,文化是一种精神力,失去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人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当代新市民进入城市后的各种矛盾冲突,都可归结为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冲突。通过传统的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以小观大,村落或社区的文化建设健康了,整个中国的文化才能繁荣。因此,坚持正确导向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壮大主流思想必须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基础。   城镇化过程中地域性文化建设迫切而前景美好。文化在国家层面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在地域层面起着沟通代际、融通新老市民、营造热爱乡梓家园情怀的作用,在产业层面呈现创意无限的新面貌。工业文明的标准化追求带来千篇一律、个性消失,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将推动世界的丰富多彩。由此出发,城镇化 人文化可以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创新发展辟出蹊径。   我们居住的任何一个村落或社区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包括原来的产业、建筑形态、信仰形态。它所蕴涵的文化经济和人文信息内涵丰富。建设温馨、便捷的生活设施,让老人们在熟悉的公共空间里有回忆和自豪,让年轻人有学习和参考,消融代沟,融合新老市民,既必要又充分。城镇化过程中地域文化建设=城镇化所包含的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 人文化 商业模式创新。   如何落实?   放眼世界,生态博物馆是流行的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的一种特殊形式。1997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建立,保护一支仅4000多人的苗族支系。2003年,广西在白裤瑶族聚居地兴建中国首座瑶族生态博物馆,对该寨的原状进行保护。2012年建成的安吉生态博物馆采用“一中心馆、十二个专题生态博物馆、多个村落文化展示馆”的群体结构,展示安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博物馆:新农村MALL(便民中心和生活设施)。乡土博物馆:保留乡土人文的建筑、器物,通过文化创意的手段建成文化亮点,收藏本地名人手迹、旧居、器物,收藏本地姓氏宗亲家谱等器物使之成为现代版宗亲中心。便民中心和各类生活设施:建设新农村MALL,包括邻里活动中心,宗亲活动中心、红白喜事集散中心,菜场、医院、浴室、超市、理发店等各类生活设施。解决新农民红白喜丧事、购物休憩和就地就业的问题,发展服务业;精心打造成为本地人亲切自豪的服务业新地,外地人青睐游览的文化创意地、旅游休闲地。   试想:新农民在保留家乡风情的MALL里就地就业、购物休憩,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里交流,逢年过节或家族纪念日逛逛乡土博物馆,使新的家园成为凝聚信念、传承人文的地方。精心规划的古镇发展成富有人文特色的旅游景点。就业岗位也由此大增。岂不皆大欢喜?   如何操作?   一要部门制订指导意见。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级政府出台城镇化建设指导意见:一是建立标准,完善社区群众生活设施。切实改变地方重安置房、不重安置小区建设的局面,推进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二是明确意见,指导各地在整片拆迁时,把该区域的特色性、特点性人文记忆集中收藏进乡土博物馆,结合生活设施、商业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三是提倡文化创新,从创意产业角度建设生活设施,鼓励促进发展服务业创新领域。   二要属地政府认真作为。2009年11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政府为探索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博物馆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专门出台了《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基层政府应转变作风,走群众路线,立足稳定发展大局,研究出台专门完善群众生活设施、优化地方人文传承、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的意见,推动城镇化过程中的地域文化建设。   三要社会力量企业运作。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发挥本地企业热爱家乡、奉献乡梓的内在力量。   我们的祖先在温饱之余创造了文明,我们也能在城镇化过程中创造新文明。按照党的十八大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建国百年时,城镇文化一定能彻底扭转文化断层、价值观念缺失的局面,让城镇化中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