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魔壶”的“前世今生”

14.04.2020  09:01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釉提梁倒注瓷。记者郭青摄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件国宝级瓷壶,它造型奇特、精美华丽,以凤凰作壶把,以狮子之口作壶嘴,花中之王牡丹缠绕壶身,并有着巧夺天工的设计,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倒注液体,翻转不漏”,人称“魔壶”。这件神奇的“魔壶”具有怎样的内部构造和神奇“魔力”?这件闪烁着古代“智慧之光”的瓷壶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记者带你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揭开“镇馆之宝”——青釉提梁倒注瓷壶的神秘面纱。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68年

  出生时间:一千多年前

  出土地:彬县(今彬州市)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联系电话:(029)85253806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穿梭在奇珍异宝之间,仿佛穿越到历史上那些光彩夺目的时代。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一件巧若范金、精比琢玉的瓷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

  这件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是耀州窑瓷器中一件出类拔萃的珍品。瓷壶有伏凤式提梁,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有着“三王”壶之称。它造型奇特,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注水孔在器物底部中心,使用时须将壶倒置,把液体从底部梅花孔注入,因此又被世人称为“魔壶”。

  这件瓷壶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1996年,青釉提梁倒注瓷壶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2013年,作为一级文物被禁止出境展出;2015年,其复制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总理莫迪。

  来参观的小朋友纷纷对祖先们的智慧深表叹服。记者郭青摄

   国宝“魔壶”惊艳四座

  凑近展柜玻璃会发现,这件呈橄榄色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繁复华丽。壶身呈圆形,造型像一个倒置的柿子。提梁是一只凤凰,微仰着头,仿佛要展翅飞翔。壶嘴为一只张口侧卧的仰头母狮,一只幼狮依偎着母狮吮吸乳汁,生动逼真。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线条恣意洒脱。

  据著名耀州瓷专家禚振西介绍,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耀州窑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

  那么,如此精美奇特的瓷壶是如何被发掘的?此壶出自哪个时期,又为何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1968年,彬县(今彬州市)城关镇的一位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他并没有多想,随手把瓷壶扔在了家中。1982年,他的亲戚高立勋回乡探亲时,偶然间发现了这把奇异的壶,猜测应该是文物,于是拿着它去请教文物专家。当文物专家看到这件造型别致、装饰精美的古瓷壶时非常兴奋,并认为这应该是一件罕见的耀州窑文物。几经周折,这位农民把这件瓷壶捐献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

  此壶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文物专家的高度关注。古陶瓷专家们发现,此壶表面润泽有光,壶呈圆形,有盖却不能打开,不知道从何处注水。它极为精美,全身雕刻有花纹,造型生动,颇具立体感。面对这样一件让人疑惑不解的壶状器物,专家们称之为“魔壶”。

  随着进一步的鉴定,专家们认为,从陶瓷工艺的角度判断,“魔壶”胎体坚固,质地细腻,釉色淡青泛灰白,整体造型丰满华贵,应为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珍品。因为耀州窑从唐代开始烧造青瓷,五代时期受到南方越窑的影响,主烧青瓷,且青瓷质量比唐代明显提高,五代时期是耀州窑青瓷的成熟期。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贺达炘介绍,青釉提梁倒注瓷壶用不同的纹饰,如凤凰、牡丹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反映了一个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时代。

  1996年这件“魔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解剖图。资料照片

   神奇“魔力”耐人寻味

  “魔壶”将新颖别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纹饰、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不过,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相比,“魔壶”更吸引人的是壶内巧夺天工的设计。

  专家们惊叹于其精美外表之余,急切地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外形像壶的精美器物。专家们发现,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一体,根本无法打开,仅在壶的底座有一个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内部的通道——五瓣梅花孔。于是,他们试着将水从底部的梅花孔注入壶内,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将壶身正过来以后,水竟然不会从壶底的梅花孔漏出,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就能正常地从壶嘴缓缓流出。经实际测试,该壶可盛水910毫升。

  为了解秘这件神奇的“魔壶”,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查看“魔壶”的剖面图,大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并以此判断出此壶实际上是一件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容器中两边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构思十分巧妙,让人称奇。在外形、结构上的奇思妙想,反映了古代工匠大师才思独运的个性。“腹有诗书气自华”——倒流壶就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解。目前,关于这种壶的叫法有好几种,比如倒流壶、倒灌壶、倒装壶等。

  据史料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能做成具有多个内胆,可以从一件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样式。同时,倒流壶也暗喻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哲理: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否极泰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越限度。

  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技艺精湛叹为观止

  这件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展示了五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其纹饰繁复华丽,制作工艺极其精湛,凝结着能工巧匠们的心血与智慧。

  据贺达炘介绍,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是耀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产品,过去的倒流壶都是纯手工制作,而青釉倒流壶集划花、刻花、堆塑、贴塑等所有的耀州窑工艺于一身,再通过制造、打坯、烧制,成品率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件器物在我国陶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

  然而,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

  据史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完成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倒流壶。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做。制作时,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就连这个烧制陶瓷的窑炉,当时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进技术。根据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窑的烧窑温度已经能达到1310℃。能达到这样一种高温主要归功于一种窑顶完全封闭的马蹄窑。这种窑的先进之处在于,当火从火塘升起后先到窑顶,因为窑顶是封闭的,火只能沿着窑床往下运动。这样在火焰从窑底到窑顶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对窑内的产品进行均匀烧制。最后火从底部烟道排出。

  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倒流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展现的高超技艺,为中华文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现代社会,倒流壶在铜川市陈炉古镇依然在制作,并以其颇具趣味的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更重要的是,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架起了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2016年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开幕式上,中外嘉宾手持倒流壶浇灌友谊之花,成为新丝绸之路文明与友谊的象征。(记者杨静)

   记者手记

   耀州窑:在传承与创新中守住文化根脉

  文物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为了进一步读懂国宝——青釉提梁倒注瓷壶,记者来到位于铜川市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

  走进耀州窑博物馆,才知道耀州窑是迄今中国发掘的窑址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文化层叠压关系最清楚的古陶瓷艺术珍贵遗产。

  据20世纪50年代初出土于铜川市黄堡镇的宋张隆《德应侯碑》记载,耀州窑创烧于唐,北宋末期为兴盛时期,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唐宋时期,耀州瓷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销东亚、西亚、东南亚、东非等地,这在许多国家的考古发掘中已获得了印证。

  在耀州窑博物馆,记者见到了82岁的著名耀州瓷专家禚振西。她仍坚守在耀州,与自己热爱的耀州瓷事业寸步不离。“从我们的祖先烧制出第一炉原始瓷起,中华古瓷窑的熊熊炉火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汇我民族精华,熠熠生辉。”禚振西老人激动地说。

  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万户工匠烧窑做瓷。耀州窑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同样的声誉。元代后期,耀州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达到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耀州瓷系列极为丰富,发现的很多瓷器堪称稀世珍宝,尤其是黑瓷塔式罐、唐三彩龙头构件、青釉提梁倒注瓷壶等,堪称国宝,而五代时期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则是耀州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至今,耀州窑博物馆院内,那件放大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仿制品依然是博物馆的重要标识。

  “五代这一批东西太珍贵了。不仅是烧制技艺精湛,还有一点就是,耀州瓷逆潮流而行,大胆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禚振西一语中的。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是五代时期耀州窑出类拔萃的绝世珍品,其饱满的造型、洒脱有力的装饰花纹,以及巧妙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事实上,耀州窑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高超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传承。

  耀州窑从中唐开始加强青瓷的烧制,晚唐时青瓷的烧制占上风,五代时青瓷成为耀州窑瓷品的主流。晚清光绪年间,耀州匠人还学习了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工艺,引进钴蓝彩料,烧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耀州窑青花瓷,同时还将当地独有的香黄釉瓷与青花瓷工艺相结合,创制出香黄地青花赭彩瓷和香黄地白釉开光青花赭彩瓷。

  社会发展到今天,该如何传承与创新耀州窑文化?“目前大众陶瓷市场饱和,但特色陶瓷稀缺。”禚振西认为,要想做大做强耀州陶瓷,需研发出既融合传统文化,又符合现代人生活和审美需求的文创衍生品,这样才能将耀州瓷发扬光大。(杨静)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