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保护利用好这一江清水比什么都重要

28.11.2014  11:49
   华商报讯 经过近12年的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通水,一泓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即将从丹江口水库出发,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向北,润泽北方大地,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

谈“水源地之争”保护汉江水质比啥都重要
     11月26日上午,安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的“水源地之争”,市发改委主任邓军称,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是两个概念。实际上要说水源地在哪儿这个问题不重要,沿线所有的群众要如何保护好这一江清水、利用好这一江清水,这比什么都重要。

   他称,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据统计,安康境内汉江流长340公里,年出境流量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来水总量的67.5%,产自安康市径流121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来水总量的31.2%。安康的水源涵养与保护在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论是对安康来讲,或是南阳、十堰也好,实际是把“水源地”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切入点,加强各自的宣传,提高知名度的一种做法。

谈保护多条“铁规”确保水质达标
     安康市委常委、副市长梁志坚介绍,为使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水质达标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安康大力增绿、大规模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努力提升涵养水源的功能。安康把植树造林作为南水北调的基础工程来抓,累计投资60多亿元,造林90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33.6%提高到现在的65%,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使安康自产水量增加15亿立方米。实施44条小流域、30处中小河流治理和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治理水土流失3800余平方公里,解决了近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08亿元实施汉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县3个、市级生态乡镇142个、生态村150个,中心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39%和9.3平方米,荣获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他介绍,安康市建成了畜禽养殖污染物利用项目40个,大型沼气工程17处、新型户用沼气16万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00处;开展剧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检查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划定畜禽养殖限养区和禁养区;启动了7个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全市化肥的年使用量由过去最高27万吨降到18万吨。同时,累计投资100余亿元,建设了768个集中安置小区,加快生态移民,强化源头保护。

   安康市大规模开展点源治理,累计关停“两高”企业300余家,实施26个矿山尾矿治理、54个工业污染治理和145个节能技改项目,一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废水治理设施建成并发挥效益。

谈监管 对江河沟溪实行“网格化”管理
     安康市环保局副局长阮英斗介绍,为了加强水质监测,安康将全市水质监测断面由12个增加到19个,对安康境内干流、12条主要支流的所有断面水质每月监测一次,监测结果每季度全市通报一次。就目前的监测结果看,水质为优的占89.5%,良好占10.5%。其中,干流水质为优的占100%,12条主要支流水质为优和良好,Ⅰ至Ⅲ类水质占100%。

   他表示,为做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安康在汉江水流域流经县推行江河河长责任制,对江河沟溪实行“网格化”管理,由主要领导亲自上手,明确专人包抓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对本辖区的河流全程踏勘,分区分段确定责任人,分段负责各镇境内河流防污治污工作。“河长”是河流管理具体责任人,对所负责的河道水环境质量负有管控责任,牵头组织各项工程措施实施,确保消除垃圾乱倒、污水直排现象。通过定河道、定河长、定范围、定目标、定考核和竖立公示牌,注明责任人、责任区域、投诉电话等措施,夯实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谈发展 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不矛盾
     针对如何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市发改委主任邓军称,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

   他介绍,在初期安康关停了一些企业,这么做是要顺应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发展的道路,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力地结合起来。

   他举例称,比如关停的这300多家企业,使安康每年大概要减少产值300亿元,大概减少税收34亿元。被关停的这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从其自身的发展条件上来讲,需要转型、需要提高;另外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讲,也要不断地调整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虽然单纯的关停,让人感觉好像受损害了,但实际上我们在积蓄力量,优化发展,使发展的后劲更足,更有持续性。安康在初期确实也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牺牲和努力,但是在国家逐步规划建设跨区域发展的大前提下,这些代价也会成为安康未来循环发展的一个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