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协会吴涛:以质量治理行动促企业转型升级

16.03.2015  10:01
  日前,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就建筑业企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可持续健康发展接受了采访。   记者: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对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吴涛: 2014年9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在会上指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后,经部常务会议讨论决定。说明“治理行动”不是一两个人拍脑门子决定的,更不是应景工程,而是针对行业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深思熟虑、周密部署的,可以说是关系到建筑业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实现稳中求进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大家知道,建筑质量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原因复杂,才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找出病因,根治病体,敦促建筑行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贯穿整个生产环节和监管体系,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以及分包单位多方主体责任,当然也与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这一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建筑质量安全问题的把脉非常精准,病理说得也很透彻,“治理行动”本身就是一个下猛药治大病的过程。   记者: 那么请问吴秘书长,您对如何既治标又治本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何见解?   吴涛: 为什么质量安全问题在我们行业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恶性事故时有发生,这除了我们行业是继交通、煤炭行业之后第三大高危行业外,我认为恐怕最关键的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第一,要加大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贯彻执行力度。应该说我们行业的规范、标准、各类质量安全规定保障体系还是比较齐全的,包括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否则工程招投标时都不能过关。但为什么还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呢,从一些质量安全事故的案例中发现好多规范、标准、制度却没有人去认真执行,或者是执行力太差。    第二,要加强职业教育和一线操作工人技能培训。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过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在安全事故中不幸伤亡的工人,他们愿意接受那样的结果吗?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在安全不达标的条件下施工呢?往往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模板缺支撑、那个脚手架搭设有问题,他们没有这个知识,没有这个意识。这和我们长期以来缺乏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直接关系。我们目前强调培训,雷声大、雨点小、招生难、效率低。这一工作的实际推进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第三,要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创新技术和工艺革新以及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更新换代来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安全生产。近几年来,建筑业企业在施工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方面,总结开发了不少国家级工法,仅去年评审通过的就有500多项,但真正推广应用的不多。今后,协会将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在以推广十项新技术和BIM技术为重点的基础上,每年再选择2~3项创新技术和工艺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同时,还将组织专人进行CIM技术课题研究与攻关。    第四,要严格禁止业主任意压缩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最近网上有一个80多岁的业内退休老专家对此问题有极为深度的分析,虽然有些意见很尖锐,但这些现象确实存在,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记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聚焦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住建部《行动方案》也提出了今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您认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进行改革?   吴涛: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情况,建筑业首当其冲地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务实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但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指标多元、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增添新的内容。需要我们从产业生产资料、组织结构、劳动力、管理方法以及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推进这项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紧扣转变行业发展方式这个主题,突出企业转型升级这一重点。    一是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建筑业虽然经过一系列改革,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强,分配制度和激励创新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尤其是“人力资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匹配。所以,下一轮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按照“适度集权、合理分权、系统监控”原则,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责、权、利对称。同时要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以混合所有制为主流模式的非公有经济、职工股权与国有经济和央企股权互渗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从行业主管部门层面说,就是要通过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不同企业资质的门槛设置,实行不同企业资质的市场划分,并通过新一轮企业资质就位,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构建母子公司体系,再造企业管理流程,优化股本结构,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产业集中度。    二是要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与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同行之间的竞争趋于同质化。而且垫资、欠款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可以说生存空间有限。一个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企业经营者,就必须掌握前沿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辟新的渠道。 首先是在经营方式上,要坚持以推进工程总承包为主流模式的一体化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其次在生产方式上,积极务实走预制装配化道路,大力推进和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装配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现代化建造能力。在资本运营上,树立不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维,推进银企联盟,实现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采取BT、BOT、PPP等模式支持总承包业务冲刺和抢占高端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经营总量上,坚持适度规模,控制产能过剩、管理跨度失控。特别是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和企业盲目扩揽工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引导企业升级重业绩、重质量、重效益。    三是要加快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升级。实现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最关键是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牵动力,有效的机制是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科技进步是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全员参与是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品牌”战略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力。管理创新转型,就是要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员发展的创新意识,要积极推动管理方式与企业员工和工程项目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是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强企转型升级。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素质支撑,也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迫切需求。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转入现代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可以产生“回报递增”。当前建筑业企业急需两方面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的高端管理人才,二是一线操作技能新型产业工人。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引进和培养人才的长效保障机制。最根本还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奖惩机制和利益机制。(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