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陕南三市关停400家企业保一江清水

09.01.2015  10:07

    原标题:“南水北调在陕西”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

    在陕南三市,人们随处可见“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标语牌。老百姓淳朴、自觉的生态坚守,像洁净的信仰一样世代相传。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如何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怎样实现水源地的经济循环发展,是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核心命题。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第一站——曹庄泵站也迎来“南来之水”。

    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并累计安排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下达陕南移民搬迁资金103.51亿元,重点镇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水源地保护、循环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将取决于水源区生态与发展如何长久共赢。

      最严环保:直面运行保障的长效考量

    ——水源区“两场(厂)”配置采用先进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其他发达市区也不普遍

    汉中市宁强县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县污水处理厂。

    “这个厂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运行。它的运行,结束了县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汉江的历史,为保障汉江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厂长朱代红说。

    去年4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确保陕南县城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汉中、商洛等陕南三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不仅达到县级以上城市覆盖,还被规划为沿江城镇的“标配”,走在了关中、陕北等其他市区的前面。而在陕南“市、县、镇”三级的“两场(厂)”网络中,采用最先进的处理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发达市区也并不普遍。

    目前,石泉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年收集污水194万吨,可处理污水185万吨,工程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在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的石泉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其最先进的渗滤液复合式处理工艺系统,日处理渗滤液60吨,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汉中市宁强县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县污水处理厂。

    “这个厂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运行。它的运行,结束了县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汉江的历史,为保障汉江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厂长朱代红说。

    去年4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确保陕南县城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汉中、商洛等陕南三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不仅达到县级以上城市覆盖,还被规划为沿江城镇的“标配”,走在了关中、陕北等其他市区的前面。而在陕南“市、县、镇”三级的“两场(厂)”网络中,采用最先进的处理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发达市区也并不普遍。

    目前,石泉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年收集污水194万吨,可处理污水185万吨,工程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在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的石泉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其最先进的渗滤液复合式处理工艺系统,日处理渗滤液60吨,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