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拆大建的浪潮中,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城市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始强调留住原住民的“活态保护”。这要求既要保留传统的建筑肌理和居住结构,又要保留传统的社会形态,如邻里关系、社区组织等。因此,政府鼓励文保单位的所有者根据相关规定自己出资修缮,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继续在里边生活,可谓是一举两得。
同时也要看到,保护与继承这些历史街区,实际困难确实不少。一是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体现在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和环境细部上。如当年北京进行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时,特别强调对街区肌理的保护。对所有胡同两侧四合院的房基线都不能改动,才能保证街区传统的肌理和空间尺度上不遭到破坏。此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历史街区保护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一类历史街区是以重点文保单位为主,特色鲜明,如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福州三坊七巷等;也有一类是随着时代前进和城市需求,功能产生了重大变化,如北京南锣鼓巷,即由纯居住区发展成为文化休闲区,成都宽窄巷子也是类似的情况。
原住民是历史街区的主人,文化传承要靠他们。所谓“活态传承”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要使街区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个是历史文化要通过原住民得到继承与传播,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也很复杂。而留住原住民无疑是对历史街区的最好保护。“我们要的是人房共存,留住原住民以及当地的市井气息,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才不会被切断。”因此,由所有者协助修缮和保护,无疑是保留历史街区“活态历史文脉”的一个有益尝试。(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