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杀人”折射干预机制缺失

23.11.2014  05:19
核心提示: 21日,秦皇岛警方称,经初步审查,在北戴河疗养院杀死7人的疑犯李小龙与7名被害人无直接矛盾,李小龙供述称因悲观厌世产生了杀人的动机。目前,警方正在对其是否有精神病史进行进一步核实调查。

21日,秦皇岛警方称,经初步审查,在北戴河疗养院杀死7人的疑犯李小龙与7名被害人无直接矛盾,李小龙供述称因悲观厌世产生了杀人的动机。目前,警方正在对其是否有精神病史进行进一步核实调查。(11月22日《新京报》)

因悲观厌世报复社会,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法侵害和不公平因素十分驳杂,而一些社会群体,尤其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中的弱势群体,如果找不到某种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渠道,便容易选择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过激行为来释放情绪。而另一种情况也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现代生活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很多报复社会的人,可能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别人无法帮助解决,但他们仅仅需要一个可以诉说的机会。这种人其实需要的是来自民间组织的心理干预,而我们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渠道其实非常有限。

因此,如果不去完善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各种公共服务体系,不去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合理,即使通过法律严惩,遏制了李小龙之类报复社会的恶行,但却难以终结一些逃避现实者选择轻生的绝望。毕竟,艰难的生活和个人经历的不公正,会激发出人们无限的绝望和冲动,这会让我们的管理者防不胜防。因此,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平时不仅要“栽花”,更要“防刺”,即便是拔不掉一些人身上的“刺”,也要给其必要的阳光和雨露,使其成为“带剌的玫瑰”,在“百花园”中共享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