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农家机杼声

18.08.2021  10:23

  车间里,张永宁给员工进行技艺指导。本报记者孟珂文/图

  近年来,我省通过放宽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健全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支持返乡创业。去年以来,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增强创业培训效果、提高创业服务质量、提供有效人才支撑等方面作出规定,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与此同时,作为我省支持返乡创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载体,省级创业专家基层行活动持续开展,助力破解创业企业经营瓶颈,促进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据了解,目前我省返乡创业人数30余万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4个。“十三五”期间,全省为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4万笔、111.7亿元。

  “唧唧复唧唧”,工厂车间里,妇女们坐在织布机前,脚踩踏板,双手灵活地将木梭在棉线中来回传递。

  听着织布机的声音,张永宁觉得心安。这声音曾陪伴她长大,后来又渐渐远去。2018年,她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回到家乡富平县美原镇鸿雁村,建起粗布生产基地,传承粗布纺织技艺,也圆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张永宁先是在浙江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财务工作,后来又在重庆创办了建筑公司。可渐渐地,一个想法从心里冒出来:回乡创业。

  在外工作期间,她曾将家乡的粗布床单作为礼物送给同事、朋友。“城里人会喜欢这种手织布吗?送出去的时候怕人家觉得土气,没想到他们很喜欢,还有人让我代购。”8月16日,张永宁告诉记者,当时,欣喜之余,她也看到了商机。想到村里一直没有大规模发展的产业,掌握粗布纺织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当地面临失传的风险,在村里发展粗布产业的想法在她心里酝酿。

  2018年春节,回家探亲的张永宁发现当地政府号召返乡创业,村上也计划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她觉得时机成熟,开始筹办木兰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创建“木兰摇”粗布品牌。

  筹集资金、建设基地、招兵买马,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2019年,张永宁建在鸿雁村的粗布生产基地开始运营,这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粗布生产基地。

  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张永宁通过以老带新开展培训,让当地和周边更多妇女掌握粗布纺织技艺;借助非遗文化体验、直播带货等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扩大销路;打响“木兰摇”品牌,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原创国潮元素和柿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时丰富产品类型,从简单的粗布床单扩展到唐装汉服、非遗土布手绘国画、茶席、靠垫等几百种文创产品,在同质化产品众多的市场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政府的暖心政策也接踵而至。从免费培训到协助招聘,从扶贫工厂、扶贫产品相关扶持政策到疫情防控期间的以工代训补贴,家乡的一系列政策服务让张永宁获得了莫大的力量。

  如今,木兰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已成为集非遗文化展示体验、研学实践拓展、乡村旅游观光、购物餐饮和民宿等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综合体,年销售额超千万元。张永宁也从外婆、母亲的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非遗项目富平粗布纺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张永宁实现的不仅是自己的返乡梦。木兰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运作,累计带动300多户农户参与粗布加工、销售。许多留守家中或在外漂泊的妇女如愿在家门口上岗,找不到工作的残疾人在这里有了谋生的一技之长。

  3年前,不少人问张永宁:“城里生活这么好,为啥还要回农村吃苦?”她回答:“这是我的梦想,我一定要完成。

  正如织布机日复一日的声响,母亲劳作的身影深深印刻在儿女心头,广阔的农村承载着许多人对故土、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各项政策支持下,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就业创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在陕西,像张永宁这样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从离乡就业到返乡创业,他们在奋斗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也让乡村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家园。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