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陵再次发现番酋像 墓前石刻曾一夜"断头"

14.07.2015  01:1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今天(7月13日)向记者透露,考古人员日前在对唐敬宗庄陵的考古发掘中,再次清理出番酋像。而截至目前,18座唐代帝陵已经有11座发现了番酋像。

  据张建林介绍,考古工作者在庄陵西侧一处呈“曲尺形”,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内,发现了6件番酋像,其中4件保存身躯部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铭文,无法断定这些石像代表的是哪些民族、国家。

  唐陵藩酋像,最为人所知的是立于乾陵前61番酋像。它们象征着四夷臣服,万邦归顺,是大唐强盛国势的象征。但从那之后的唐陵,墓前再未发现藩酋石像,直到近些年进行的考古发掘,大量的番酋像才“破土而出”,重见天日。

  据了解,唐敬宗庄陵神道两侧曾经立有6尊石人,1997年5月的一个夜晚,5尊石人被一夜“断头”。截止目前只追回1个头像,剩下4个不知去向。而在本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神道两侧共清理出11尊石人,其中7尊保存完整。

  唐敬宗李湛,是唐朝第13位皇帝。他16岁即位,据史料记载,当时流行的游戏没有一个他不喜欢,而他的死也和“贪玩”有关。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唐敬宗“打夜狐”(打猎)归来,仍未尽兴便与几位玩伴饮酒作乐。

  史书记载,唐敬宗“打夜狐”时,几位太监曾因为配合不默契遭到处罚。这些人怀恨在心,便借机在更衣室内杀掉时年仅18岁的唐敬宗。 (记者 敬泽昊)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