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安乐死

02.08.2015  13:58

  从医疗手段区分,安乐死可分为主动安乐死及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指有关人员采取某些措施以缩短病人的生命,而被动安乐死是指中止维持病人生命的医治措施,任病人“自生自灭”、顺其自然、自行死亡的行为。

  由此可见,邵雍及其父都是采用了主动安乐死的方式离开人世的,无独有偶,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似的。

  中国儒家思想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论语》中有“生死有命”的说法。但在生与死上,儒家特重视生命中生的质量。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季路,曾经问过孔子“”是什么,孔子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人要先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自行诣冢》壁画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与安乐死观念及实施有关的场面。此画描绘一位银须飘逸的老人,端坐在坟茔之中,家属亲友共有八人与其永别,他的老伴以袖拂面,面带悲怆之情,而那位老人却神态安详,拉着老伴的手嘱托后事。从图旁的藏文题记得知,此图画于中唐的吐蕃时期。

  尽管讲究孝道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传统,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会保留一些原始部落的遗风。在人类的蒙昧时代,许多部落都会把久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遗弃到野外,让其自生自灭。还有一些相对文明的做法,就是仅提供一点必要的食品。这些方式,更接近于被动安乐死。

  当下在中国的一些农村,许多医治无望或家庭无法承受其医疗费用的老人,都会被家人接回家乡,放弃一切现代化的治疗手段,让老人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小天地里面,了却残生。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被动安乐死呢?

  目前多数人认为,被动安乐死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但主动安乐死则仍有很多争议。因为在主动安乐死中,病人的死亡是由医生的作为所直接导致的,故与“他杀”或“谋杀”很难确切界定,难以被道德和法律所接受。被动安乐死则有很大的不同,医生所做的仅为不予或中止治疗,故较易为医学界、伦理和社会所接受。(摘编自澳门日报 作者:谭健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