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的僧伽教育》一书出版

22.09.2014  19:13
  

近日,我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玉茹撰著的《台湾佛教的僧伽教育——以佛学院为中心》一书,由台湾太平慈光寺出版。该书系华文学术界第一本关于僧伽教育的通论性著作。


    僧伽教育是佛教教团培养青年僧众的事业。从佛陀时代至今,僧伽教育的形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原始佛教时期僧团成员朝夕相处,身教言教并行,大乘佛教时期大型寺院成为讲学实修的中心,为来自印度及印度次大陆以外的求学者讲授经典、研习法义。佛教东传到中国的两千余年中,汉传佛教僧伽教育经历了师徒授受、经筵讲学、译场讲学、丛林熏修、现代学堂等几种方式的嬗变。在现代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晚清民国时开始出现了僧学堂和佛学院等具有现代教育特点的僧伽教育机构。


    本书对台湾60余年来佛学院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既有对台湾佛学院教育发展的宏观叙述,又有对佛学院的学制、课程、师资的微观分析;既分析了台湾佛学院教育发展的成败得失,还对新时代背景下佛学院未来发展走向作了前瞻性的展望。


    台湾佛教僧伽教育发端于日据时期。为了在台拓展布教事业,日本佛教各宗派都积极兴办教育,培养布教人员。同期形成的台湾佛教四大法派也通过开办讲习会或佛学教育机构的形式培养本派弟子。战后台湾僧伽教育发展非常迅猛,除了各种短期培训和寺院常住的教育以外,佛学院成为佛教界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1949年大陆高僧赴台,开始了大陆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几十年筚路蓝缕,佛教界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克服种种违缘,创造了台湾佛教辉煌灿烂的现状。近60余年来,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的佛学院多达119所,这些曾经飘荡着琅琅书声承载着佛子青春岁月的佛学院,大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到本世纪初,台湾佛学院教育已发展到研修学院阶段,与此前几十年相比,办学的软硬件环境已大大改善,僧伽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全新的社会背景,未来僧伽教育的走向更加值得关注。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