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长乐坊司法所多举措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新常态

05.06.2015  11:07

去年以来,碑林区长乐坊街道办事处以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契机,以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为抓手,以贴近民生、服务群众为落脚点,先行先试,依托长乐坊司法所建立了西安市首家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工作站办公面积约120㎡,设有窗口接待处、法律援助区、人民调解庭、特殊人群帮扶中心、知心话语区、资料档案室等多个功能板块,服务范围涵盖街道所辖8个社区的10万余居民及周边群众,具有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便捷化等特点,是集司法行政主要职能于一体的地区法律服务“超市”。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初步实现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综合性、一站式、高效率的公共法律服务的设立初衷。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拓展公共法律服务的广度

工作站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在点上通过活动切入、在线上架设快速通道、在面上扩展覆盖面,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多维度工作格局。

在点上,找准法律服务切入点。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组织开展“社区法律服务日”活动,以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平台,充分调动社区法律顾问的积极性,通过定时坐班接待、不定时电话联系、上门服务等形式,方便群众咨询求助,给予专业指导,使人人拥有“法律顾问”成为可能,真正解决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线上,打造法律服务新干线。对群众来访来电咨询进行精细化的快速处理:群众的法律疑虑由律师现场解答,简单的非诉案件由社区联络员办理,诉讼案件上报区法援中心,由法援律师办理。借助这种精细化的处理方法,工作站的法律援助工作驶入了快车道。此外,工作站与区公证处协调,利用电话、“微频道”,将现场预约逐步发展为多渠道预约,打造办理公证的快车道。目前,预约办证服务模式日益成熟,预约数量不断上升。

在面上,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工作站不断深化应援尽援力度,将法律援助工作重心下移,着力在服务对象覆盖面、案件类型覆盖面、宣传工作覆盖面等“三个覆盖面”上做文章,降低门槛,延伸触角,力争让更多的人群及时拉住法律的“援助之手”,充分享受法律的“援助之光”。13年底,工作站被省司法厅授予“基层法律援助示范站点”。

2014年,工作站累计解答群众咨询500余次,交由社区联络员办理非诉案件23起,上报法援中心办理的诉讼案件16起,共预约办理公证18起。

探索“1+2+3”工作方法

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

在碑林区司法局的精心指导下,工作站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在保证日常运行平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打造1个网络频道、推广2张宣传名片、建立3项工作制度,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

开设1个法律服务“微频道”。工作站率先西安市首家创建“法律微频道”,通过微博、微信、飞信等网络化服务,使辖区群众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咨询法律问题,享受“一站式网络法律服务”。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平台与工作人员进行“点对点”的互动,为辖区居民打造了一条解决法律问题的网络绿色通道。截至3月30日,工作站官方微博共原创、转发信息1000余条,微信公众账号推送多图文消息83条,“微频道”与群众互动50多次,成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维权的综合平台。

孟家巷社区的孙女士因为多年前的一笔借款,与昔日的朋友产生了矛盾。她在微博上无意中发现长乐坊司法所开通了微博,通过私信询问得到了相关信息。随后,她按照微博提供的信息,专门来到工作站,值班律师耐心解答了她的法律困惑。

打造2张宣传“名片”。工作站专门设计印制了宣传彩页和便民服务卡,作为推广和宣传材料发放给前来咨询的居民群众。宣传彩页和便民服务卡载明工作站的简介、服务事项、地点、工作时间和联系电话,以及微信公众账号的二维码等内容。宣传彩页和便民服务卡就像是两张名片,把工作站简洁、清晰地介绍给了老百姓,保证让老百姓第一时间联系到工作人员。

建立3项工作制度。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工作站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律师值班制度,为工作站聘请了执业律师,保证了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和可持续。针对工作站作为服务窗口的特点,建立电话回访制度,对群众来电来访进行电话回访,询问事情进展,并提供进一步帮助,全面提升群众的服务满意度。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与公检法司、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分门别类处理问题,帮助群众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少操冤枉心。

去年5月14日,有位张奶奶来到工作站咨询与丈夫离婚、分家析产的法律问题。值班律师热情接待了老人家,耐心听取叙说,仔细询问和详细解答了法律问题,在说服和调解无望后,律师按照老人意愿代写了一份民事起诉状。张奶奶感动地拉着律师的手说:“你解开了我心里的疙瘩,教给了我打官司的方法,还给我写了状子,又不收一分钱,我老婆子从心里感谢像你这样的好公家人啊。”

“调、宣、治”三管齐下

挖掘公共法律服务的深度

通过主动作为,发掘公共法律服务的潜力,以工作站为依托,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民调解工作格局,利用律师资源推进依法治街,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纵深发展。

人民调解强调联动性。在人民调解方面主动介入、积极作为,下基层、下社区,访民情、解民忧,健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联调工作格局,巩固完善社区调委会、“和事佬”协会、物业调委会等调解组织;推进社区交通、物业纠纷等专业调解员队伍建设,构建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工作站调解的多起案例在《西部法制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媒体报纸刊登。自工作站成立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121起,调解成功116起,调解履行率100%。

张阿姨自2002年开始就在某知名购物商场从事保洁工作,去年4月因捡拾商户丢弃衣服的行为违反商场《员工手册》的规定而被辞退。因为工资结算、缴交社保等问题与商场产生争议,经人介绍来到工作站寻求帮助。经过调解员和律师反复调解,商场方同意结付张阿姨工资及其他收入共5900多元。

法治宣传更具针对性。在法治宣传中,坚持不搞噱头、不走过场,开展活动应景接地气,针对群众的需求和社会热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去年3月28日,针对东关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工作站组织了一次有关征地拆迁和物权法的宣传活动,群众反响强烈。有位现场咨询律师的大妈深有感触地说:“征地拆迁是我们目前最关心的,举办这样的宣传活动,真是宣传到了点子上,温暖了老百姓的心窝子”。

2014年,工作站共开展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业、婚姻家庭、禁毒、非法集资等不同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15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近8万人。

依法治理注重专业性。由“静”变“动”,引导律师不局限于坐堂咨询,而是动身参与调解、信访等工作,加大对重大项目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法律服务力度。值班律师还被聘为街办法律顾问,为街办的日常运行管理和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进一步提升了依法治街和依法行政水平。自工作站成立以来,律师共为街办提供法律咨询意见15条,协助接待上访人员28人次,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9起。

坚持多措并举

提升“两类人员”管理水平

工作站还加挂碑林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帮扶中心和“新航中途之家”的牌子,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既注重刑罚执行,也注重人文关怀,确保“日知其踪、周闻其声、月见其人”,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便捷性和实效性。

探索日常管理新方法。工作站坚持“四结合”工作法,即日常管理与信息管理相结合 、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分段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心理矫正与行为矫正相结合,把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工作站逐一对矫正人员进行分析,强调因人施矫、对症下药,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通过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

构建信息管理新平台。针对矫正人员分布分散、流动频繁等特点,工作站探索运用飞信平台对矫正人员进行日常管理。该模式要求每名矫正人员均加入飞信,司法所通过飞信向矫正人员发送信息,并通过飞信了解矫正人员的即时动态,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掌握、监管、帮教也变得更加灵活、简捷、高效。

开拓集中教育新渠道。摒弃以往枯燥、单调的教育方式,引入法治微电影,取得了较好的矫治效果。采取法治微电影这种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被接受的教育形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质量,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增强其法治观念和悔罪意识。目前,工作站共搜集法治微电影28部、社区矫正专题片5部,逐步建立起了法治微电影资源库。

矫正人员赵某是未成年人,因抢劫被判缓刑。赵某刚到司法所报到时,带着鸭舌帽,总是低着头不说话,显然这件事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让他变得自闭、沉闷、消极。为此,司法所干部多次找其谈话,耐心开导,通过真诚、深入、全方位的交流,赵某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人也变的阳光乐观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他母亲也反映赵某的变化很大,比以前更懂事,开始体贴父母了。

长乐坊街道办事处主任赵永强充满信心地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给工作站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议,更为进一步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工作站将继续坚持接地气、贴民心、解民忧的工作作风,奋发有为、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努力开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新局面,把法律服务的温暖送到长乐坊百姓的心坎上。(张昀)

                                          来源:碑林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