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共奋斗

09.11.2015  12:23
    中海花园项目工地施工现场100%标准化控制扬尘污染。
    铜川耀州区鑫泰实业有限公司石灰石生产现场。

        本报记者  陈艳  陈瑾
        在我省各市(区)政府真抓实干、省级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相关企业履行责任、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下,我省大气质量改善明显。日前召开的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通报了今年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优良天数变多了,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和天数降下来了,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全省特别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成绩的取得,既有“天帮忙”的外因,更是“人努力”的结果。为了蓝天,让我们看看相关部门和地市都做了哪些努力?
        省发改委:减煤量  抓项目  保蓝天   
        今年以来,省发改委认真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有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用实际行动来确保《“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顺利进行。
        强力削减燃煤总量   
        在加强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同时,省发改委重点抓了关中地区燃煤削减工作。
        年初,省发改委会同工信、财政、环保、质监、统计等部门,充分考虑各市燃煤消费情况,认真制定了《关中地区2015-2017年燃煤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关中地区削减燃煤消费800万吨的目标任务,其中,今年要削减300万吨。为确保目标任务完成,省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多次对各市进行了督促检查。
        从目前情况看,关中地区燃煤削减进展总体顺利。初步测算,1-9月累计削减200万吨。其中,咸阳、渭南两市受新增耗煤项目影响,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不降反升,形势十分严峻,完成全年任务还需下狠力气,采取超常规措施。
        下一步,发改委还将严格按照《2015-2017年关中地区燃煤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的要求,做好指导监督检查工作,对完不成当年目标任务的市区,将进行通报并暂缓新上高耗能项目的审批。
        加快煤电超低排放改造
        联合省环保厅制定了《关中地区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利用3年时间改造关中地区火电机组1704万千瓦,其中今年完成736万千瓦。截至目前,已有照金电厂1、2号机组,渭河电厂3、5、6号机组完成改造,预计可基本完成年度目标。
        同时,继续支持火电机组节能技术改造,全省安排21台机组、752万千瓦装机实施汽轮机、燃烧系统节能技术改造,预计完工后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下降3克左右,可减少燃煤消耗15万吨。
        根据《关中地区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部署,明后两年仍有968万千瓦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省发改委将扎实做好强火电机组升级改造,严格落实电力环保调度办法,优先调度超低排放机组,通过环保倒逼机制和市场调节手段,按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任务。继续加快火电机组节能改造进度,到2017年全省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   
        加快环保项目进程  寻找清洁新能源
        省发改委一直把治污降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能源结构优化工作、加快环保项目上出大力、出勤力。在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中,积极与国家发改委汇报沟通,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2亿元,专项用于今年开工建设的集中供热、余热利用、脱硫脱硝除尘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项目。
        同时,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预计全年新增风电装机110万千瓦,光伏100万千瓦,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745万千瓦,占比达到18.5%。“气化陕西”和“煤改气”工作继续推进,前三季度关中地区居民天然气消费13.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3.6%。
        省住建厅:严抓扬尘监管  坚持常态化管理
        近年来,“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一直是陕西省住建厅工作重点之一,截至目前,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16条得到有效落实,关中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90%,其他城市达65%,全面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整治工作,使全省建筑施工扬尘得到有效控制,施工现场、道路环境与卫生面貌取得显著改善。
        落实责任,管理常态化
        住建厅始终将扬尘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抓不放,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扬尘污染控制有关情况,现场指导市区、部门、企业做好相关工作。同时,不断完善制度措施,制定下发了建筑施工扬尘治理行动方案、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16条等文件,严格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注重加强常态化管理。
        继续抓好建筑施工扬尘治理行动方案和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16条的贯彻落实,加强与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继续推行日常管理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制度,形成分级负责、协调合作、齐抓共管的扬尘污染治理管理体系。
        强化检查  严格扬尘监管
        今年以来,住建厅针对各市区建筑施工扬尘管控工作共组织45次巡查,检查工程项目215个,其中4次对西安、咸阳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工程项目29个。同时,各市区根据住建厅要求,组织检查3486次,检查工程项目9874个,对不达标的施工工地,一律要求停工整改,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尤其在重点时段,针对冬春季节雾霾天气易发、多发的特点,加强对在建工地的监管,督促施工企业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增强其治理成效。积极指导各地开展工作,西安2月底前严禁新开工、新开挖项目实施;宝鸡重点推广建筑施工雾化降尘设施,购置洒水喷雾车39辆,安装车辆冲洗设备92台;渭南将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作为施工许可审查和文明工地验评的重要内容。
        为建立扬尘防治长效机制,将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纳入省级文明工地考核指标,上半年,105个工地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地。
        亟待转型  加大控制力度
        当前,我省建筑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扬尘污染控制还存在扬尘治理成本高,企业负担较重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为早日达到目标,下一步,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和城市道路的动态管理,加大督查力度,增加检查频次,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料堆扬尘,积极推行建筑施工“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作业方式,进一步提升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坚持常态化规范环卫,严格审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关于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布局,审查预留通道宽度、城市道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情况、其他市政设施占用情况。以创建园林城市、先进县城建设、垃圾场等级评定等为抓手,扎实推进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洒水降尘机械配置和垃圾填埋气体利用设施建设。
        大唐发电:力争2至3年完成关中地区改造
        作为陕西最大的发电企业,大唐陕西公司成立11年来,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责任,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加大改造投资力度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目前火电机组脱硫、旁路封堵、脱硝设施装置率均达100%;14台火电机组共计571万千瓦容量进行了低氮燃烧改造,16台火电机组共计637万千瓦容量进行了除尘器提效改造。
        户县二厂、渭河热电厂分别成为西北首家脱硫、脱硝热电厂。先后投资25亿元对在役火电机组进行了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环保设备装置率达到100%。
        同时,大唐陕西发电公司明确自2015年起,争取用2至3年时间,投资19亿元,全部完成关中地区14台30万千瓦及以上共计612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自我加压,实现共赢
        2015年,陕西省政府要求改造3家火电厂6台机组共计180万千瓦,大唐陕西公司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将任务增加到6家企业6台机组共计246万千瓦,比省政府要求增加了66万千瓦。
        2015年大唐陕西公司安排灞桥、户二、渭河、彬长、宝鸡、韩二共六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16年安排八台机组改造,争取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在改造目标上,自加压力,贯彻“红线、底线意识”,改造完成后,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超过8毫克每立方米、28毫克每立方米、40毫克每立方米,全面优于国家10毫克每立方米、35毫克每立方米、50毫克每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标准;另外,在大唐渭河热电厂加装烟气再热器,消除冒白烟现象,美化新机场路旁视觉感官。
        大唐陕西公司的改造将进一步改善关中地区大气环境,实现清洁生产质的飞跃,以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三者的共赢。
      细管理,强监督
        8月19日,大唐陕西公司在灞桥召开了超低改造现场推进会,现场签订了考核责任书,严格落实各单位主体责任,要求坚决守住安全红线,确保环保底线。
        同时,每周检查项目进展、设备质量、施工质量、安全监督情况,工程管理实行周报制度。各单位成立工程管理专门机构,全面管控超低改造安全质量和进度,做到安全质量监督、节点进度责任到人、进度到天。严格执行工程例会制度,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协调和处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罚违章、低标准施工现象。
        2016年,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将完成灞桥2号、韩二2号、韩二3号等共8台机组366万千瓦总容量的超低排放改造。届时,大唐陕西公司将提前一年完成省发改委和环保厅安排的关中地区14台30万千瓦及以上共计612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西安:六大措施  攻克雾霾
        西安市曾经是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雾霾污染有目共睹。十二五期间,西安市不断深化细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六项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省考目标任务,攻克雾霾难题。
        “压煤”——十二五期间,共拆除燃煤锅炉1231台,削减燃煤164万吨,建成区内20蒸吨以下地方燃煤锅炉实现清零。对建成区13.5万户居民实施了蜂窝煤改清洁能源,削减燃煤量108.1万吨;关停建成区内197家煤炭经营场所,实现建成区蜂窝煤、煤炭用户清零,以及煤炭经营场所、蜂窝煤生产和销售厂点清零任务。
        “抑尘”——建筑工地按照“19条标准”进行扬尘防治管理;出土工地落实联合值守制度,完善了建筑垃圾清运全程监控系统,对渣土清运车辆进行了密闭改造;加强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煤场等重点区域的扬尘管理和防治。
        “减排”——共对389台燃煤锅炉进行了提标改造,对88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有机废气治理,475个加油站、5个储油库和645辆油罐车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户县第二热电厂、西郊热电厂和灞桥热电厂的火电机组已全部达到新的排放限值要求。开展电厂燃煤机组超低排放试点;80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
        “控车”——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3.9万辆,党政机关黄标车实现了“清零”;推广新能源汽车2476辆。公共自行车网点基本实现了主城区全覆盖。从2014年10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Ⅴ标准汽、柴油,较国家油品升级要求提前了三年。
        “增绿”——积极实施秦岭生态保护、“八水润西安”等重大生态工程,开展裸露地面绿化、城市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在城区加大分块式水域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环境容量。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8%、42.5%和33.9%。
        “禁烧”——全天候、全方位进行检查巡查,有效遏制秸秆、垃圾、树叶焚烧和露天烧烤、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连续6年实现夏秋季秸秆禁烧“零火点”。以环境管理“网格化”为抓手,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全市建立二级网格21个,三级网格229个,四级网格2394个,成立环保所187家。
        2011年、2012年西安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分别为305天、306天;2013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西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38天幅增加到2014年的211天,2015年省考指标确定的231天预计可顺利完成。PM2.5、NO 2 、PM10三项省考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可超额完成改善任务。
        宝鸡:综合施策  标本兼治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受到了大气污染的严重困扰。去年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巩固环境优势、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通过努力,治污降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宝鸡市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242天,优良率达到66%;今年1-7月份,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169天(省上认定164天),继续领先关中,同比增加49天。
        狠抓源头,大力控煤
        燃煤污染是宝鸡市雾霾产生的最大污染源,面对严峻的形势,宝鸡市严格控煤质,减煤量,最大限度减少了污染。
        拆锅炉,明确提出两年内实现市区建成区燃煤锅炉和燃煤污染“双清零”的目标。去年下半年,市政府自加压力,在完成省上锅炉拆改任务的基础上,下达第二批拆改任务309台(两批合计任务687台),全市各县区齐心努力,年底前共拆改锅炉953台(1829蒸吨),占任务(378台)的252.1%;今年宝鸡市下达锅炉拆改任务322台,截至8月28日,拆改锅炉376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管市场,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煤炭经营户、储煤场,坚决予以取缔关闭。同时,出台煤炭质量控制指标,对火电、焦化、城市用煤等,提出了分季节控制指标,规范了煤炭使用行为。
        紧盯重点、强力治企
        宝鸡市严格按照中省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淘汰落后产能有关规定,先后关停丰宝化工、育才玻璃等9户重污染企业,逐步淘汰众喜水泥等12户企业16条落后生产线,淘汰钢铁产能50万吨、焦化20万吨、铅锌冶炼3.5万吨、小火电2台5万千瓦。
        立足于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支持、退城入园,加快城市中心区污染企业搬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今年,结合关中地区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下达水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铸造行业及燃煤锅炉治理任务48项,截至7月底共完成29项,完成率60.4%。
        抓住关键  综合施治
        宝鸡市政府出台了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面对尾气污染持续增加的趋势,坚持车、油、路并重,大力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并且实行限行。
        宝鸡在严控污染的同时,一直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重心下移、责任下沉,在借鉴兰州市网格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试点,整合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市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一个中心、三支队伍、三级管理、五项职责”的网格化防控体系,形成大气污染监管常态化、信息化、无缝隙、全覆盖的有效手段。
        铜川:实现“双赢”  在治理中转型
        铜川,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曾经饱受过污染的苦痛,也分享了环境好转带来的喜悦,更深切感受到治理污染的迫切。坚持在治理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促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今年截至10月底,铜川市优良天数233天,完成年度目标的98%,自然降尘和PM10分别较上年下降18%和70%,初步实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支柱产业在升级换代中减污
        水泥是铜川的优势支柱产业,水泥粉尘也成为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源。近年来,铜川市关闭拆除了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提前两年率先在全省完成淘汰任务。声威水泥背靠矿山阶梯式开采和建设,创造出“七节一减”的“声威模式”,引领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实现了支柱产业在污染治理中脱胎换骨和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面对石渣、白灰、坩土等非煤矿山的无序开采和粗放生产,铜川市强行关闭拆除了辖区内所有违法石渣厂、电石厂、白灰窑和坩土矿。
        企业在率先引领中减排
        发挥中省大企业自觉践行环保的领头羊作用,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在省内率先完成两台机组脱硫增容、低氮燃烧、烟气脱硝、超净排放改造,低于天然气排放浓度,不仅为减排做了示范,也为华能电厂二期项目建设腾出了容量;在西北首推水泥企业深度减排奖励机制,6家企业12条生产线实现脱硝全覆盖,氮氧化物浓度比2014年再降25%;铜川铝业果断淘汰了污染严重的400台自焙电解槽,并带动催生了30万吨铝镁合金、20万吨航汽铝加工和15万吨工业铝型材项目,延伸了产业链。
        合力在“铜川环保行动”中抑尘
        从老百姓对好空气“天天要、要天天”的热切期盼,到市长在“两会”上“天天数、数天天”的庄严承诺,再到一线人员“天天抓、抓天天”的日夜奋战,“治污降霾”成了铜川市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媒体监督、社会参与,联合向污染宣战,凝聚成“铜川环保行动”。17个治污降霾公安检查点、23支乡镇街办巡查队、2870人的1500个治霾网格常年全天候值守,网格+微信全视角监管道路、工地和焚烧秸秆、垃圾等分散污染源;工作力量不断加强,为环保部门抽调了40多名人员,在机构改革中又增加了27名编制;监察牵头,约谈问责治污降霾工作不力的区县、乡镇和部门领导,去年以来约谈相关单位和企业主要负责人23人次,问责26人次,173人被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