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名科技工作者获何梁何利奖

30.10.2014  11:11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陈磊)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52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励,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恕行等36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劲松等14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两位得主,都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赵忠贤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走在国际前列;薛其坤是海外学成回国,在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开拓了界面高温超导研究的新方向,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从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占84.6%,其余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获奖科学家,占总人数13.5%,是20年来女性获奖比例最高的一年。进步奖和创新奖共50位获奖人拥有发明专利1364项,总平均每人27.3项,比去年每人平均19.2项有较大提升。

      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20年来,该基金共表彰和奖励了1100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92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48位。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