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90后青年向林:梦在最贫瘠的地方依然开花

19.11.2014  22:08

导读: 他的根在大巴山区,一个父亲残疾、母亲癫痫的特殊家庭里;他的心在大城市,在为更多的人搭建文学交流平台的路上。他就是陕西90后青年——向林。



他的根在大巴山区,一个父亲残疾、母亲癫痫的特殊家庭里;他的心在大城市,在为更多的人搭建文学交流平台的路上。他穿梭在大山与城市之间,十六年如一日。城市的繁华没有让他拔掉自己的根,而山里的苦难更没有让他自暴自弃。他的事迹多次登上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他的生活却依然简单。他是一名90后,就读于西部一个小城市的哲学专业大学生,他叫向林。他像一株胡杨,在最贫瘠的地方,依然努力成长。

因为山:三次辍学又复学

看到山,他总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因为在山里,他的父亲终生残疾;因为在山里,他的母亲生完弟弟就得了癫痫;因为在山里,他5岁就要到山坳里放羊;因为在山里,八岁的他才第一次踏进学堂;因为在山里,上学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因为在山里,一块面包一杯糖水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品;因为在山里,他三次辍学又三次复学……

还没学过《在山的那边》,他就经常问自己:山那边是什么样子?走出大山去——这渐渐地成为他一种强烈的渴望。14岁时,出门他带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几个煮熟的红薯,一支圆珠笔和一个日记本,身上只有10元钱,连身份证都没有,更别说手机。16岁时,看着大山,看着自己的家庭,他再一次决定辍学,见他要出远门,父亲给了他100元路费。17岁时,接近一年时间,南下广州,西到甘肃,有一次“偷渡”去了西藏。三次辍学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复学,但第三次回校之后,苦读了一年后最终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的奥赛班。

因为家:十六年挑起重担

9岁开始,家里以种植几亩烤烟维持生计,每年放假期间正是收获烤烟最忙碌的季节。几乎仅有父亲半个劳力,母亲半疯半傻,不但不能正常劳作而且需要人照料,弟弟也还小,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是家里的一把劳力。

暑假是最忙的时候,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通夜守火,没日没夜的日子一持续就是一个多月,有时候一天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寒假时,主要的任务是砍柴、扛柴,为第二年夏天烤烟叶备用。个子瘦小的他扛柴火是最费劲儿的,因为经常需要扛着几十斤上百斤走好几里路,山路崎岖,遇到上坡,是最艰难的。但是没有办法,家里的情况使他独立扛起了许多不该是同龄人的责任。冬天扛完了柴火,他还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到矿山去背矿填补家用,当竹篾深深勒进肩膀,当他被弄得灰头土脸,甚至当他刚刚负重蹒跚而过就遇到后面一方石头垮下来的危险,他心里只有这个家,一个属于自己必须扛起的责任。

回到学校,他的成绩一直比较优异,也由此获得了不少的资助,但他总是拿出一些来填补家用。考上大学那年,县扶贫局给他了一笔圆梦基金,他毅然决定将它全部寄回家里,而自己则努力去做一些兼职维持生活,做家教、发传单,有时候还到工地上搬砖瓦。

2013年暑假,看着同学去旅游、去见习,但他依然要回家。年过七旬的奶奶心脏病复发,几位叔叔又常年在外,他和以前一样把奶奶领到医院治疗。

9月开学季,当别的同学拿着银行卡去办理入学手续时,他只能在一边默默地叹气,因为上学年把贫困入库的名额让给了别人,无法办理生源地贷款续贷,而自己又整整一个暑假都在照顾住院的奶奶,学费没有着落。这些他从不敢向家里提起,因为他明白,这是他应该挑起的担子。改变家庭,担起重担,让家人过得更好是他最朴素的想法。

因为梦:哲学学子文学路

出生深山,但向林对文学的渴望从未止步。小学六年级开始写诗、高中出版个人诗集,对“山外”的渴望以及放羊的生活给了他文学写作的启发、朴实而真挚的文字。

高中时是他最迷恋文学的时候。2009年开始陆续在全国的一些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在一些征文中获过几次奖,也出版了一本个人散文集、一本诗集。从那时起,他希望未来成为一位作家,用文字与这个世界对话。

曾经,他想过放弃,甚至想过出去打工,如今已经大三的他,不得不感谢哲学带给他宝贵的思想财富。2012年来,他先后创办了几个全国性文学社团、创办文心作家网等多个文学网站,并主编了《微文学》等多部文学刊物,还多次组织和筹办一些大型文学作品赛事。

他的团队一步步走来,人员换了三批。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手续、资金、技术等等瓶颈,但他从没有放弃。因为没有网络开发的技术人员,他自学网络编程,自己制作网站。许多个夜晚他熬到凌晨,他就这样把时间、精力和资金花在自己的梦想里。通过不断努力,网站已经基本能以最少资本正常运营,并且目前已经与多家省级作家协会门户和主流媒体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杂志筹办资金有限和推广渠道限制,他带领着团队拉过各种赞助和外部合作;当《微文学》杂志第一期以5000册出版后迎来长达一年的低谷时,一方面,他在思考着刊物应该往何处去,另一方面积极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微文学》创刊以来,广受读者欢迎,也得到了包括国内很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充分肯定。他和他的创刊事迹受到国内《陕西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主流社会媒体关注。散文家胡树勇也评价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白手起家。我要告诉我的儿子,我还要告诉爱好文学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迈自己的脚步,梦在最困难的时候、最艰难的地方依然能够成真。”

渐渐地,向林开始意识到哲学对他现在乃至一生的影响了,哲学让他学会了思考,让他懂得去探索。在很多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文学梦坚持了下来,只不过发生了新的转折,那就是:不断思考文学梦,并把自己的文学梦转变为更多人的文学梦。以此感恩,反哺社会。

因为爱:舍弃小我成大我

自从选择了做编辑、做社长、做站长,他就暂时舍弃了当初的作家梦。正如俞敏洪先生所说,“现实生活中总有些无奈,有时需要你绕行,有时需要你等待,有时需要你暂时舍弃而不是终身舍弃”。他暂时舍弃了很多创作的时间,舍弃了很多发表的机会,尽管大学以来他没有出版一本个人图书,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另一种价值:不断为常常关注不到的人群搭建公益的交流平台,将个人的文学梦实现在更多人的身上。

当得知家乡一名年仅11个月的幼童患有严重地中海贫血急需治疗时,他毅然将自己手头近千册杂志义捐出去,并发动周边和网络进行募捐救助,号召媒体去关注。通过不断努力,很多社会人士和网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也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当自己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当刊物都无法运转的时候,他努力去做了,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做公益文学的承诺。

尽管自己经济和时间紧张,但在校这几年,他一直乐意去做一些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事情,多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儿童福利院看望留守儿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让他记忆记忆犹新的是,镇里敬老院的一位痴呆的老人失散了,他和几名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在附近山里搜寻了一天一夜,最终在一片荒地里找到了老人,老人见到他们亮起灯时就像一个失去爹娘的孩子一样。

向林,一个有担当的90后,年轻的杂志主编、团队领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的人生;他出生在贫瘠的土地,却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着别样的人生。双肩担责任,敢为他人先,他在朴实的生活里温暖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