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前进在纪念省人大常委会媒介创办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2.02.2015  11:31

(2015年2月5日)  

同志们:
  20年前,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报——《民声报》创刊;15年前,常委会的机关刊物——《法治与社会》杂志创刊,常委会的官方网站——陕西人大网创建。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纪念“一报一刊一网”分别创刊运行20周年和15周年,共同探讨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刚才,几位同志作了发言,有的谈了体会,有的作了交流,谈得都很好。总的看,20年来,“一报一刊一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办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锻炼了队伍,非常不容易。特别是《民声报》的“百姓心声”“议案点击”栏目,《法治与社会》杂志策划的“社会救助”、“立法有多远”、“深度解晰民告官”,陕西人大网开辟的“省人代会”、“食品安全专题询问”等专题,紧跟中央和省委最新精神,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深度研究人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被誉为“广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可以说,我们的“一报一刊一网”,已成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省人大工作的特色载体、重要舆论阵地。在这里,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向“一报一刊一网”创刊运行20周年和1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省人大新闻宣传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报刊社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古人讲,胜非为难,持之为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在过去的良好基础上,不断把“一报一刊一网”和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做得更好,这是每一名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建设法治陕西的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热情不断高涨的新形势,面对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新要求,面对思想领域和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扬已有成绩,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政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瞄准全国一流,打好主动仗,汇聚正能量,努力开创我省“一报一刊一网”和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三个陕西”和我省民主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谈三点感悟和体会,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这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根本原则。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直接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制度”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毋庸讳言,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健康思潮的渗透和影响,现在一些人一提起制度就认为西方制度好,一提起民主法治就鼓吹所谓“三权分立”,好像只有那样才是灵丹妙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他特别强调:“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1月5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根本的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1月9日省委常委会研究我省宣传思想工作时要求,要向中央基准看齐,理直气壮地发出正声音、传播正能量,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依法治国研讨班上指出:“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相关精神,立足人大新闻宣传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的特点,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占领人大舆论阵地。要注重舆情分析,规范报道程序,尤其要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守,在思想交锋特别是对攻击污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造谣生事的言论要敢于亮剑,始终旗帜鲜明地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这个主旋律,切实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争做党和人民的鼓动家和思想家。
  二、必须讲好野陕西人大故事冶
  这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也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在去年11月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刘云山同志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的答案,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具体到我们人大,最重要的就是要讲好陕西人大故事、传播人大制度声音;就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和人大地位、性质、作用的认识,持续扩大人大影响、赢得社会认知、提高人大地位、推动人大工作。那么,讲什么,怎么讲,怎样讲好?
  关于讲什么?张德江委员长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着力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人心,二是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三是深入宣传人大依法履职情况。我们陕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为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这些都是富矿,可挖掘的素材很多。同时,围绕党委的部署、群众的关注、社会的关切,包括人大代表履职、人大制度理论研究等,可做的题目也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宣传的重点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报道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是人大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要认识到,人大代表是职务而不是荣誉,是职务就应该认真履职,而不能与先进人物、劳动模范混为一谈。最近,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就做好《民声报》和陕西人大网“代表风采”专栏的组稿报道工作,已向各市人大常委会发出通知,请各市按要求组织报道。
  关于怎么讲?人常说,真实的故事最精彩,身边的故事最生动。比如,在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中,我们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在群众、在社会”为主线,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了“召开庆祝大会、理论研讨会、专题报告会,举办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有奖征文,制作专题宣传片,开展集中采访”等8项庆祝活动,干部群众参与人数之多、社会影响面之大均创我省人大宣传史上之最。再比如,去年我们搞了一个食品安全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随机发问,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答,特别是一位委员手拿鲜奶包装袋询问的镜头,在全省引起了热烈反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永同志批示:要多搞几次这样的专题询问。所以,讲“人大故事”,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转改,坚持视频网络文字共同给力,多采写接地气、有价值的好新闻,多刊发有深度、有见地的好报道,多创作贴近实际、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切实做到真实、生动、鲜活。
  关于怎么讲好?我们人大工作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法言法语”,这固然是对的,但如果新闻报道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明白,那谁还愿意看呢?我们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计划性强,每年人代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大致都差不多,每年通过几部地方性法规、开展哪些执法检查和调研等,在年初的常委会工作要点中也都很明确。这样时间一长,一些同志就可能滋生惰性,采写的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也就不那么强了。比如,去年我们开了一个会,其他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一两个小时后就刊发了,而我们的媒介一周后才刊发出来,这时候谁还看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和手段创新,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要从灌输式报道向互动式报道转变。比如,对每年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不仅要注重报道会议程序和结果,更要跟踪报道审议情况特别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专题询问时还可探索图文直播,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二要从传统的、平面的方式向现代的、立体的多媒体方向转变。比如,审议重要法规和报告,组织开展重大活动,人大网站就要在第一时间发声,力求先人一步、先声夺人;《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杂志也要及时跟进、深度解读,唱好人大宣传阵地“大合唱”。三要从单兵作战向构建人大工作大宣传格局转变。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人大工作的涉及面会越来越宽泛。省人大报刊社和各市人大新闻宣传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当好人大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希望全省各个方面继续关心、支持人大宣传工作,携手把我省人大工作和人大新闻宣传事业推向新阶段。
  三、必须建设高素质编采队伍
  这是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总体而言,我们报刊社编辑记者团队的素质整体是比较高的,很多同志的经验也是丰富的,同时我们还有一大批敬业奉献的市、县通讯员。今天,我们表彰奖励了11名“省人大常委会媒介发展奉献奖”的同志,他们就是我们这支队伍的佼佼者,20年来,大家始终紧贴大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编采队伍呢?我体会,最关键的是要抓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组织因素。比如班子配备、干部晋升、人员选聘、薪酬待遇、体制机制等,都需要认真设计和实施。常委会办公厅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报刊社的运行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从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报刊社切实的关心和爱护,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是个人努力。比如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业务本领、扎实的工作作风等,这是最根本的,主要靠个人的学习修养和不懈努力。这一点大家也都有体会和感触,我就不多讲了。总的想法是,通过以上这两方面的共同发力,我省人大新闻宣传战线能够涌现更多的名栏目、名编辑、名记者和知名撰稿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能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