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治水不放松 山清水秀看咸阳

09.01.2017  17:36

  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河横穿南界,泾水纵贯其中,水资源丰富。咸阳人民一直有治水的优良传统,从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已有引水灌田,到秦修郑国渠、汉开白公渠,再到近现代的泾惠渠、宝鸡峡等,业绩昭著,史不绝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委、省政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动的部署,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我市以建设生态渭河、景观渭河、安澜渭河为目标,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实现干流水质持续巩固、支流治理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

  在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中,该市在72个项目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到85个,全部按期完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较2011年同比下降34%、67%,实现渭河三年还清目标,在省政府组织的收关考核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

  进入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第二轮三年行动,该市持续发力,截至2016年11月底,市本级安排的10大类54个项目有25个建成,19个在建,10个准备开工,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全市水环境质量逐渐从根本上得到好转,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良好环境保障。同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至今,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万吨,处理规模71万吨,走在全省各市前列,力争2017年前实现主城区和各县市建成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期间,咸阳市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中心,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改造。现已完成毕塬路、乐育路等雨污分流管网14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4.7公里。主城区截污干管扩容、咸通路污水干管新建、文汇东路和东风路雨污分流等工程准备开工。

  此外,2010—2015年,市级财政累计补助污水处理费1.08亿元,保障全市建成污水厂稳定运行。同时,理顺污水厂管理体制,到2016年7月,市环保局已将市区东郊、西郊、南郊等3家污水厂管理事务权移交市水务集团。

  工业污染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容小觑。该市启动污染企业退城入园,推进污染企业有序淘汰关闭、搬迁改造。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该市斥资1.27亿元,关闭有着45年建厂历史的老牌国有企业咸阳氮肥厂。筹资13.1亿元,将主城区的西北一棉、陕棉八厂、西北二棉搬迁至新兴纺织工业园,并更换升级原有设备,减少污染排放,优化城区产业结构,也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近几年,咸阳市建成一批生态湿地公园。淳化冶峪河湿地公园、三原清峪河湿地公园、旬邑马栏河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渭河沿岸的过塘、西郊、东郊污水厂和兴包纸业入渭排污口人工湿地基本建成。泔河乾礼段湿地公园、礼泉甘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按计划推进。预计这些人工湿地总面积6273公顷,全部建成后,日处理中水约30万吨,对净化水质、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改善全市水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在各县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上,该市深化水环境补偿机制,在每县均设置1至2个水质考核断面,考核结果列市县目标责任考核,倒逼地方政府重视水污染防治,恪守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红线。2013年以来,全市扣缴水污染补偿金1500万元。

  为切实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全市24个饮用水源已划定21个,未划定的3个县划定报告通过省环保厅审查。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源划定进展顺利,将报省政府审批。咸阳市每季度公开饮用水水源水质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近年,全市未发生饮用水不安全事件。

  据悉,下一步,该市将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个核心,继续认真实施《咸阳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突出系统治污、柔性治水思维,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公众参与社会监督,通过区域联动,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