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咸阳市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纪实

02.03.2015  10:31
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嘹亮唱响治渭壮曲
            渭河,是咸阳人民的“母亲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咸阳城就是秦孝公依商鞅之策而建,秦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咸阳因水成形,因史成名,城因水兴,城因水荣。两千多年来,咸阳人民在渭河两岸繁衍生息,缔造了咸阳的周礼秦制、汉唐雄风。渭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哺育着关中平原的一方百姓,咸阳人民对渭河有着最淳朴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加快、城镇迅速扩张,人类活动加剧,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渭河水资源匮乏、水生态恶化、泥沙淤积、防洪能力脆弱。虽经多年坚持不懈地治理,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咸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渭河综合整治的重大决策部署,咸阳市高度重视,积极响应。
     
          为把这件泽被后世、惠及民生的实事办好,咸阳市委、市政府将渭河咸阳段综合整治工程列为全市“十二五”重点工程,迅速出台了《渭河咸阳段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机构专职负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治渭工作,将治渭工程列入市级年度目标任务重点考核。市上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工地一线检查指导、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市治渭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沿渭各县市区成立了由“一把手”任总指挥的治渭机构,将战线前移、一线督战,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境内堤防率先贯通
            2011年2月21日,渭河咸阳段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根据省上统一安排,咸阳市要用三年时间完成渭河堤防建设任务。接到任务后,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咸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堤防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治理目标。广大治渭工作者热情高涨,踊跃投身工程建设。
     
          渭河咸阳段综合整治防洪工程计划新建、加宽堤防62公里,规划总投资6.8亿元。根据省定堤防工程由省、市、县三级投资的要求,为了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咸阳市在预算有限、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治渭这一民生水利工程,多方积极筹措1.24亿元堤防建设资金并及时下拨到位。各县市区治渭机构不等不靠,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土地增值、争取银行贷款、捆绑使用交通、林业、环保项目资金等方式,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方争取建设资金,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00多名治渭工作者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白天机器轰鸣,夜间灯火通明,周末加班加点,节假日照常上班,治渭工地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至2012年底,全市防洪工程按期完工,境内堤防率先实现贯通!
      千方百计破解难题 硬化绿化快步推进
            保障建设用地,是治渭工程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渭河沿线绝大多数护堤地和部分河滩地已被沿线村民耕种,如何收回这些土地用以加宽渭河大堤,实施滩区疏浚清障及生态治理,成为全市治渭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渭河综合整治建设任务下达后,沿渭县市区创新体制机制,及时出台土地征用补偿政策;水利、国土、财政等部门联合行动,广泛宣传政策,积极筹措补偿资金;各级治渭指挥部领导深入基层一线,现场研究解决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了矛盾和纠纷,为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
     
          2013年初,咸阳市堤顶硬化绿化工程全线开工。在中省补助标准未确定、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为了减轻县区压力,加快治渭进度,市政府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市场运作融资1亿元开工建设城区段13.5公里堤顶道路硬化绿化工程。沿渭各县市区抢抓机遇,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招商引资、争取银行贷款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经统计,四年来全市共捆绑整合中省项目资金、市级财政资金、县区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达8.5亿元。
      以点带面滩区整治 致力改善生态环境
              咸阳市在加快防洪工程与堤顶硬化绿化施工的同时,同步开展了滩区疏浚清障和生态治理项目。2011至2012年,沿渭的武功县、兴平市、秦都区和渭城区自筹资金,对辖区内河道滩地进行了全面清障整治,清除杂草垃圾,清运堆砂,覆平砂坑,同时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行为,严格限制入渭排污等,基本恢复了河道自然生态面貌。两年来共完成滩区疏浚清障14.27平方公里,打击违法采砂行为58人次,拆除违规砂料台12处,查处入渭排污5起,渭河全线禁采整顿三年时间(2012-2014年)。
     
          在夯实疏浚清障工作的基础上,2013到2014年咸阳市掀起滩区生态治理高潮:市上规划投资4.38亿元,在城区段实施水面景观及滩区生态治理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在原“咸阳湖”的基础上新增水面4500亩、滩区绿地6400亩,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兴平市投资1200万元,在渭河近堤滩面建成了“十里荷乡”景观区;武功县投资300万元,以打造县城后花园为主旨,采取苗圃种植等方式,打造“渭河柳林”景观区;秦都区投资320万元,积极实施“细柳苑”景观区建设;渭城区投资1100万元,在城区东段打造渭河绿地广场,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
      渭河安澜人水和谐 助力咸阳经济腾飞
            记者在渭河沿线,到处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渭河防洪大堤大幅度加宽加高,提高了防洪标准,确保了渭河安澜;堤顶铺设柏油路、设置行道树和绿化景观带,打开了沿岸通道,拓展了发展空间;河滩地砂坑覆平,垃圾清理,种植花草树木,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新的休闲、度假和娱乐场所。
     
          兴平市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顺利,新修的堤顶路将该市十多条道路连接,这里已建成全市最大的荷塘风景观赏区和清水莲菜交易中心,目前栽植规模已发展到3.6万亩,年产值2亿多元,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菜商络绎不绝,兴平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秦都区和城区治渭工程加快推进,渭河两岸已成为投资开发建设的沃土,书香河畔、临水居等楼盘拔地而起,咸阳市纺织工业园区等一批企业在渭河两岸安营扎寨,“风水宝地”得到了各地投资商的一致青睐。
     
          渭城区堤顶路是咸阳市的东大门,这里每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治渭工程实施之前这里的道路仅12米宽,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通行,经常一堵车就是好几个小时。24米宽新的防洪大堤建成后,宽阔的柏油道路、醒目的交通标识、靓丽的道路环境,虽然通行的车辆比以前增多了,但过往司机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治渭工程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出行便利。
     
          如今,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滨河大道正在建成,“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鸟语花香”的人水和谐生态景观必将发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咸阳经济腾飞添薪助燃,保驾护航。
     
          “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唐代诗人冷朝阳对渭河两岸美景的描述,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