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十轮驱动”推进一流学院建设成效好

29.09.2016  05:07
            建院以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厚德博学、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通过争取省市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寻求多元合作,力促招生就业两旺,丰富文化育人成果,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举措,强力推进一流学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方出击,争取省市大力支持。 建院10多年来,该院主动出击、多方联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基础建设、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资源整合等方面全力支持该院做大做强。2005年起,咸阳市政府先后为该院新校区一期工程投资7亿多元,2014年,又按省定每生每年9000元的标准落实了该院生均经费。在该院的积极倡导下,2015年6月,原咸阳市卫生学校、咸阳市技工学校整体并入该院,把事业编制调增到905人,调入教职工180人,划拨教育用地280亩、教学仪器设备3000多万元、专项建设资金3000万元,帮助化债资金1亿元。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该院不断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管理权和教师招录权,在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不断扩大办学自主权,提升办学活力。在该院的争取和咸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咸阳市以该院为依托,成立了咸阳职业教育集团和咸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并筹备建立咸阳市南区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和南区市民文化体育中心,不断提升该院的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             ——紧抓机遇,发挥区位优势。 该院地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属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域,区内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9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纵横贯穿,交通便捷。同时,该区域是周朝大学“辟雍”所在地,积淀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传统历史文化,具有办学育人的先天基因。“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带、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大西安战略的深入实施,政策倾斜、产业升级、人才聚集、资金投入等为该院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以行政商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物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都市农业、高尚居住等产业,为该院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前景和发展空间。近年来,该院紧抓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先后同西咸新区和沣西、秦汉、空港、北塬新城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创新思路,更新办学理念。 建院以来,该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确立了“立足咸阳、服务陕西”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院、专家治院、人才强院、合作办院、改革兴院”的治院方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005年到2009年,主要是打基础、上规模;2010年到2015年,主要是抓内涵、上水平;2016年到2020年,主要是创特色、建名校。2016年上半年,该院科学编制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学院的奋斗目标,为“十三五”时期该院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该院重视和加强章程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一章八制”,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科学制定、严格落实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度推进内部治理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修订完善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160多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改善办学条件。 该院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学院精神,按照“现代、开放、人文、绿色、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和“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监理、一流质量”的建设标准,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学费投入、老校产处置等多种途径,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建成了新校区。建成院内实验实训室246个,院外实训基地13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综合性实训中心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落实德促贷款建设项目资金1500万欧元,仪器设备采购已经完成。累计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拥有计算机3000多台。累计投入1200万元,建成了虚拟数据平台、校园无线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和课程录播室。投资6400万元,建成了综合教学楼和8号学生公寓楼。拟投资1.2亿元,启动了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拟投资8亿元,征地721亩,启动了二期建设工程。目前,该院校园总占地面积1300余亩,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00万元,生均值7973元,生均图书81册,该院主要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教育部的刚性标准,为该院一流学院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该院始终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该院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坚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凝练形成了“工学结合、理实统合、校企联合、教练融合”的“四合”人才培养模式。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重点专业凝练形成了初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行分年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先后9次制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获得2013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护理专业“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5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该院按照“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科学优化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医学、师范、机电、建筑为主,财经、电子信息、能化、农林为辅的专业构架。现有三年制高职专业43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8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院级重点专业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三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该院实施课程“达标创优”工程和课程负责人制,制定课程标准630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57门、重点课程76门。四是不断提升师资素质。该院牢固树立“人才强院”意识,按照“内部培养、限期提高、外部引进、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梯次培养体系和学历提高、岗前培训、国内培训、国外研修、企业实践、网络培训、继续教育、教学比赛“八位一体”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先后公开招录专业教师226名,资助151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439名教师到国内外研修,263名教师到企业实践,认定双师素质教师264人;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先后有100余名青年教师接受指导。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和职教名师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5支,省市突出贡献专家4人,咸阳市“三五”人才24人;有专业带头人17名,骨干教师60名,教坛新秀38名。五是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该院设立专业研究所6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支,院级科研创新团队9支;立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3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7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项;教师发表论文1700余篇,其中EI、核心期刊438篇,主参编教材300余部,获得国家专利3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市科学技术奖5项。六是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能力。该院严格落实“双证书”制度,特别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平均获取率94.70%,其中护士执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7.16%。获得国省职业技能竞赛奖213项,其中国赛13项、省赛119项。七是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该院树立“质量立院”意识,成立了质量(督导)评估中心,建立了涵盖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就业跟踪回访制度,严格实行学业成绩核查制度、毕业资格审查制度、成绩分析报告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每年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放办学,寻求多元合作。 多年来,该院始终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开放式”办学思路,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实施多元合作办学,深度推进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院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一是开展校企合作。该院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天津力神新能源、天津三安光电、宁夏扬农瑞泰、中航联盟等企业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开设中德诺浩班、力神班、德善班等全额奖学金班、订单班或冠名班20多个,联合培养学生500余名,企业资助学费833.25万元。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华为技术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汽车维修、电子通信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开展校政合作。该院先后与旬邑、彬县、淳化县政府合作,举办“畜牧兽医”人才订单培养班,为生猪重点乡镇培养了60多名兽医员;与西咸新区五个新城、大西安(咸阳)文体功能区管委会、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咸阳市教育局、人社局、民政局等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年均培训1.2万人次。三是开展校院合作。与咸阳市中心医院、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联合开设教学班,实行“三一制”医护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开展校校合作。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对口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秦都职教中心等学校联合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实现了中高职有机衔接。五是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和组织开展交流合作,选送2名学生赴美国罗克福德大学留学深造,举办韩语班、中韩国际合作班和首届“韩风华韵”中韩文化艺术节、韩国青少年“秦风之旅”冬令营活动,选送4名学生到新加坡国立幼儿园任教。             ——力促招生就业两旺。 招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该院在招生就业工作中,统筹兼顾进与出,一手抓招生,一手抓就业,实现招生就业两不误。招生方面,该院实行全员招生战略,招生工作实现了“十一连增”,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2000多人增加到2016年的13800多人,生源地从陕西扩大到山西、河南、湖北、宁夏、甘肃、江苏、四川、重庆、青海等省区。2016年,该院单招计划2196名,网上申报考生20844名,名列全省63所有招生计划院校之首,报到注册2829名,招生计划完成率129%近四年,该院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生源数量和质量稳居陕西高职院校第一梯队。就业方面,该院实施优质就业工程,坚持“像嫁女儿一样安置好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理念,全力落实“一对、二高、三无、四心、五不”的就业工作标准,确保学生优质就业。累计毕业学生24000余人,平均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201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以《咸阳职院:像嫁女儿一样对待每一位毕业生》为题对该院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交流了该院《坚持学生为本实施优质就业工程》的改革创新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对该院近年来的办学成效进行了报道,使该院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丰富文化育人成果。 该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理念,凝练形成了“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校训,“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校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的学风。建立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多元育人机制,确立了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四化”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物质文化提升工程、行为文化塑造工程、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四大工程”。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学院,建立了景谷艺术中心,创办了国学研究会,定期组织开展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年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和职业技能大赛,实施劳模、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等进校园活动,加强技术技能文化积累;成立了西北文学研究院,创办了《西北文学》(原名《新叶》)杂志,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先后邀请梁衡、贾平凹、李星、田玉川等著名作家以及著名影星六小龄童来院做报告,积极推进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该院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4项。《新叶》文学期刊荣获“中国内刊事业杰出贡献奖”,新叶文学社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优秀社团。该院被全国关工委命名为“全国学校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校园”,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该院党委书记刘聪博的散文《陕南童谣》获《海外文摘》文学奖,散文《笔架山记》《陕南鸟语》《陕南狼事》《书海情缘》入选《2013年中国最美散文》;副院长曹建平著有《一把酸枣》《一碗荷包蛋》等散文集,其中《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入选《咸阳百年优秀散文选》。该院作家高鸿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长篇报告文学《艰难超越》,其中《农民父亲》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出版署献礼作品、吉林省第二届新闻出版精品奖、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散文《卞姨》荣获第二届“孙犁文学奖”优秀奖。

——提升服务社会功能。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建院以来,该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发挥市属高职院校“立交桥”作用,在统筹市域职教资源、带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年均培训规模10000人以上;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有通用工种鉴定所、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等11个技能鉴定站点,年均鉴定3000人次;依托该院优质资源,近三年累计承担教师资格证考试、职称英语考试、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招录等社会考试20余次;利用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化工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等优质实训设施,积极开展工人技术等级鉴定任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立地式”科技服务;涉农专业教师组成 “科技之春”服务队,每年定期深入乡镇农村,开展农业科技咨询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累计指导教师达4000多人次,受益群众5万多人。2013年,该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名教师被授予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4名教师被授予咸阳市“三五人才”称号,3名教师被授予咸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被聘为省级首席农艺师,3名教师被聘为咸阳市科技特派员、咸阳市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名教师获得咸阳市优秀首席农艺师、咸阳市科普大讲坛优秀主讲人称号。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4年12月,该院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确立以来,该院精心谋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狠抓落实,先后投资1亿元,紧紧围绕“131”工程(即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护理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三个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全力推进省级示范院校建设。 
            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过程中,学院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抓点带面,抓示范带常规,力争在完成项目内容的同时,催生一批教学成果,培育一批特色课程、特色专业、特色团队等,在特色化办学、多元化合作、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创建一流学院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责任编辑:卢延辉      审核: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