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讨薪记者现身说“诚信”

05.03.2016  00:47
核心提示: 如果大小老板们,都能像王新瑞和王辉父子那样诚信做事,用工市场就不会出现人为欠薪,没有欠薪自然避免了诸多讨薪悲剧……”昨日,针对本报连续报道的“儿子欠农民工工资,父亲欲卖房替儿还债”一事,中国经营报、陕西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和西安晚报的四位讨薪记者,结合自己采访欠薪的经历,各自阐述了诚信在支付农民工工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大小老板们,都能像王新瑞和王辉父子那样诚信做事,用工市场就不会出现人为欠薪,没有欠薪自然避免了诸多讨薪悲剧……”昨日,针对本报连续报道的“儿子欠农民工工资,父亲欲卖房替儿还债”一事,中国经营报、 陕西 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和 西安 晚报的四位讨薪记者,结合自己采访欠薪的经历,各自阐述了诚信在支付农民工工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诚信做事就能避免诸多讨薪悲剧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海涛

“虽然我算不上专门的讨薪记者,但这些年,也采访报道了许多农民工艰难讨薪的稿件,不到采访现场,是无法真真感受到农民工兄弟艰难讨薪的无奈和凄苦!”昨日,本报讨薪记者李海涛,回想起自己帮农民工讨薪所经历过的一幕幕,心中感慨万千。

老母亲病种卧床不起,欠薪夫妻没钱回家看“瘫妈”;13岁男孩随父讨薪交学费,讨薪未果兄妹面临失学;四川农民工夫妻无钱回家,寒冬蜗居在冷似冰库的工地简易房里艰难讨薪……李海涛告诉记者,虽然帮农民工的这些“讨薪事”,有些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农民工艰难讨薪的一幕幕,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难以忘却。因为,他们的经历太让人痛心了!我们痛心的,不仅仅是讨薪经历的悲惨,更多的是无奈于欠薪者的诚信缺失。每次遭遇讨薪,其实就是一次对心灵的冲击。

提起农民工工资,人们会马上联想到恶意欠薪,人们有这样的惯性思维,正是用工市场潜在的诸多不诚信所致。如果,大家都像王新瑞和王辉父子那样诚信做事,相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讨薪悲剧,就能够避免。

这个行业需要这样的“实诚”榜样

西安晚报记者 王海鹏

从业13年,王海鹏曾经多次采访过农民工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讨要工资的报道,有个别农民工讨不到血汗钱,回不了家过年,甚至扬言跳楼,用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讨薪,他们都有自己的无奈和无助。

“纵观最近几年,我的感觉是讨薪新闻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就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重视,比如设立工程保证金、年终多部门联合接待讨薪者等措施,这些都有效化解了矛盾。”王海鹏说,发生在小王身上的事情,说明工程发包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工程层层转包。而王师傅父子的举动,让大家看到了一种责任的担当,面对跑路的大包工头,他们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偿还农民工工资,其中不不惜借高利贷。王师傅父子的做法,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个行业需要这样的“实诚人”。

诚信多了 以后就没有讨薪记者了

中国经营报记者 赵锋

当记者15年来,赵锋在多家媒体先后工作,多年前,每年临近年底,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人社部门联合报社开设“帮农民工讨工钱”栏目,他是讨薪记者,每天要接待前来投诉的农民工,忙个不停。

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重拳出击,500名农民工拿到百万血汗钱;40余民工拿不到工资好无奈;开设“帮农民工讨工钱”栏目……至今,都能在网上搜到他10年前的相关讨薪报道。“这几年好了很多,总体案例少了!”赵锋说,之前也遇到类似的一个案例,工程出现问题,一个包工头自己借贷给农民工支付工资。如今,来自蓝田村里的王师傅父子,借贷、卖房还农民工工资,让人看到淳朴、善良、诚信和担当,相信这样的诚信人多了,以后就没有讨薪记者这一个说法了!

情以真为贵

陕西电视台 高记者

其实,欠债还欠,天经地义。做了多年社会类、民生类新闻报道的高记者说,之所以大家对王师傅父子的关注度这么高,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的还钱方式和举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太少见,物以稀为贵,情以真为贵。

“记得那次,有两位农民工讨不到血汗钱,回不了家过年,跑到楼顶威胁要跳楼,用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讨薪,扰乱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其行为无疑很不理性,也违法。”高记者说,如果,这个领域多几个、几十个向王师傅父子一样实诚的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高记者呼吁加强对企业失信行为的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对拖欠工资的失信企业,由有关部门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资质审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使失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首席记者 姬娜

儿子欠下农民工工资 父亲欲卖房替儿还债 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