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谈教学与科研: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14.10.2014  11:46
            《陕西日报》2014年10月14日(记者 党朝晖 张梅 实习生 易雅晨)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谈教学与科研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张国伟院士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50多年来,张国伟院士将地质教育视为生命,始终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9月的一个午后,我们有幸在西北大学桃园校区的张国伟院士公寓,聆听这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关教学与科研的感悟。             记者:作为一名院士,您承担着很重要的科研任务,您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
            张国伟: 很多年来,因为各种导向问题,科研成了大学教师特别受重视的问题。由于科研更容易形成影响力和显示度,并与直接利益挂钩,所以很多高校教师忽视了教学任务,把其看成一项软任务。甚至很多教师,光靠PPT讲课而不再备课,还有很多老师也不愿意带实习课、实验课,而把大多精力放在科研上,把教学看做一项副业,使教学成为软肋。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教师的天职是教学,而教课必须要有真学问。高校教师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力量,教师也应当在科研的第一线,不断作出创新成果,并体会到做学问的滋味。只有这样,才会有对科学的充分感知和认知,才算有真才实学,才能充实提高教学。不会搞科研和没有科研的高校教师当不好教师。因此,教学要有科研作为后盾,教师要通过科研来为自己不断充电,才能把前沿最新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当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是重科研、轻教学,虽然国家也推出了“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们好好搞教学,但现状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很重要。把握好教书和科研的关系,对大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导向和认识过程。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安排,有的学校先让教师过教学关,而有的则是先过科研关,这各有长短。不过,一定要谨记的是:除非定位是科研人员,教师都应该把教学当做首要任务,要把书教好!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教学是当教师的基本本职、天职,当好教师又必须搞好科学研究,做好学问,才能真才实学教好学生。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张国伟: 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很好,有理、有情。讲到了实处、深处。教师是神圣严肃的职业,也是世上充满感情、仁爱、友好、温暖的天地。当好教师要热爱、要珍惜,要投入、要当好,但真正当好一个教师也是不容易的事。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好教师更要有人品、有理想、有素养。要吃透自己所教学科,懂得因材施教,还要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会提出问题,创新思维。教师还要能与学生舒心平等进行交流。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做到的。
            教学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本科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把最重要的学科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一学科有整体的了解,并产生志趣,奠定最基本知识基础,让他们知道学科的发展、高矮胖瘦,学会走路。硕士研究生作为过渡期,就是把大学生期间的基础提高打实奠定更深,引向和确定今后的研究与工作方向。博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在相对专门知识和独立研究基础与能力,了解与掌握学科发展的脉搏,把他们带到学科的最前沿,能进行创新探索思维与进行创造。到了博士后阶段,其实已是工作而非学生了。这是相对研究生的独立提高阶段,它旨在让学生能够完全独立研究与工作,扔掉导师这根“拐棍”,与合作导师走在学术最前沿,独立去思考和创造。但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基础还是本科生教育。从人类社会角度来说,这是个学会怎样成为社会中具备高素质成员的阶段,学会如何判断认识问题和思考事情,成为社会有用有为的人和人才。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和价值。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您认为最深的体会感受是什么?
            张国伟: 一生做教师最深的感受是,当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年轻一代如同父子、亲若手足的关系,既是师生又能友爱平等相处。我觉得帮助这些年轻人成长成才,走入社会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对教师的最大褒奖。无论在国内外哪里,当遇到学生时候,甚至你已记不清他们的名字,而他(她)那股天下最真诚、发自内心地对你时,这时是当教师的最大的安慰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间最宝贵的一种感情和交流,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同时要使学生成才还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有责任,怎么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我们学习与研究地学的在野外时间比较长,我和青年教师与学生们都是同吃同住在一起,关系密切,更加自由平等。作为学术领头人,首先应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人生很多时候只有一次的经历体验和一次的机会,我希望把自己和前人所有的经验教训,好坏对错,都传说给我们的学生与年轻教师,让他们少走弯路,敢于前行,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胜于蓝”。上世纪70年代,我带了三个学生去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考察。那里没有通公路,只能靠双脚走,条件非常艰苦,在吃完我们带的干粮后,吃饭都是问题。借宿老乡家蚊虫叮咬厉害,有的学生被咬得满身疙瘩,我就以身作则,说服大家,地质现象非常重要宝贵,再来一次也不容易,要克服困难,坚持下来。最后我们共同坚持下来,很好完成了观察研究,并获得了很好研究成果。这种例子还很多。带领学生与年轻教师野外考察,科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实际学到真知与方法,而且还能真正了解社会,懂得国情,并实际地增进了师生感情。科学实践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人常常就是在苦的环境才能锻炼成长的,学问是抓来的,是要靠坚持不懈,钻研攀登,甚至要流汗流血换来的,这样才能终生受益。             延伸阅读: 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当选为201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