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于晓洲获评国际宇航联2015年度“青年空间领袖”

17.05.2015  13:09

西北工业大学于晓洲副教授

国际宇航联合会日前宣布,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于晓洲副教授被评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IAF)2015年度“青年空间领袖”,并受邀于2015年10月12日至16日前往在以色列举行的第66届宇航联大会。届时,国际宇航联主席将亲自为于晓洲颁发奖章,于晓洲也将作为国际宇航联主席的特邀嘉宾参加系列活动。

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一号”微小卫星

西北工业大学于晓洲(前排右一)与杨利伟(前排中)合影

西北工业大学于晓洲()和学生们亲切交流
              立方星,顾名思义,就是体积只有1立方分米的微小卫星,是一种低成本卫星,2014年该技术被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评为“2014年10大科技进展”之一。2011年,欧盟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出“集结号”,邀请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研发设计50颗微小卫星,进行距地90到300公里大气层探测计划,简称“QB50”立方星计划。             经过激烈地角逐,西工大周军教授的立方星项目团队以“翱翔一号”成为这50颗立方星中的一颗。于晓洲作为周军团队的一员,立即投入立方星的研发和国际合作工作。他积极策划了一系列立方星的学生创新竞赛活动,立方星团队参加了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国际宇航联合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竞赛”以及陕西省“翱翔杯立方星设计大赛”等多项竞赛和交流活动,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             2013年,于晓洲组织并带领该校1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第64届国际宇航联展览会。国内受邀参展的高校仅有两所,西工大便是其中的一所。同年,于晓洲与国际宇航联合会以及QB50工程委员会共同举办了QB50 亚洲学术论坛,包括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Andrea Boese 女士在内的来自全世界二十余个国家的上百名微小卫星专家出席了该次会议。             “翱翔系列”立方星研制、“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QB50亚洲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迅速地获得了国际宇航联合会、中央电视台、凤凰网、搜狐网等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升了西工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据悉,该校立方星项目团队与研究生微小卫星创新基地正在继续开展与欧盟的合作,推出载人航天项目“翱翔之星”立方星的研制计划。“翱翔一号”和“翱翔之星”两颗卫星将在2016年进行发射。             正是由于为航天事业所洒下的辛勤汗水,西工大的立方星研究得到了国际航天专家的高度赞扬,于晓洲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大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成为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QB50工程委员会委员。近日,喜讯传来,他摘得2015年度“青年空间领袖”大奖。
            欧盟QB50项目“翱翔一号”是一颗2U立方星,主要进行低热层大气探测。该卫星的主载荷为英国穆拉德空间实验室研制的 INMS 质谱仪。主要开展的试验为低热层 O、 O2、N2、 NO 等大气组成探测。该卫星计划将在2016年1月实施,由欧洲阿里安太空公司利用俄罗斯“联盟”火箭进行发射。
            延伸阅读:   国际宇航联合会(IAF)               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成立于1950年,总部设在巴黎,致力于推动空间技术和外层空间的研究和合作。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在国际宇航学术界影响巨大,被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聘为技术咨询机构。             目前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个成员单位。自1951年开始,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每年在有关成员国举行一次国际宇航大会(IAC),同时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和宇航科技展览。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在线收集IAC参会者的论文并制作成包括论文摘要和全文的电子版论文集。IAC目前被称为“宇航奥林匹克”。             全体成员大会是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最高权利机构。管理委员会是国际宇航联合会(IAF)的组成机构,现有17个,在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委员会是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开展技术活动和提出IAC技术方案的机构,现有23个,涵盖了空间科学与空间开发、空间应用与操作、空间技术、空间基础设施、空间活动与人类社会五大专业。国际宇航联现任主席为日本的樋口清司。中国目前有一人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有5人在管理委员会任职,19人在技术委员会任职,1人担任国际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
国际宇航联合会“青年空间领袖”奖               国际宇航联合会“青年空间领袖”奖旨在评选出对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积极参与国际航天事业,并且为国际宇航联下属专业委员会工作做出显著贡献的优秀青年专家。作为国际航天领域最有影响的奖项之一,全世界每年有上百名优秀青年专家竞逐该奖项。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