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先行中打出“陕西气派”(图)

19.09.2014  19:41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一周年之际,备受瞩目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昨在陕西正式拉开帷幕。

 

     丝绸之路和陕西有着天然的情感和渊源,谁都知道,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陕西享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于是在习 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分析形势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工作目标。

 

     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在分管领导的积极推动下,陕西省文化厅立即行动,率先确立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文化先行”的 工作思路。先,表明快;行,则注重实践,务实不张扬。在“文化先行”思路的引领下,省文化厅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艺术节的成功 申办就是很好的例子。

自去年10月陕西成功申办第11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以来,陕西省文化厅在全国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日渐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近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又落户到陕西,而且还是永久落户。这对陕西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现在冠以“丝绸之路”名号的节庆很多,但经中央和国家批准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盛会就这一个。

一个“中国”,一个“国际”,一个是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节;一个是全国第一个有关丝绸之路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盛会,两

 

     大艺术节一年中同时落户一个地方,除陕西之外,别无二例。可以说,陕西文化已经站在了全国丝绸之路的至高点上。两大艺术节脚踏三秦大地,在为国家实施整体文化战略的同时,也为陕西再次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在客观上也拉开了陕西文化发展的大的战略格局。

 

     就像奥运会、世博会之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影响一样,国际性艺术节所带来的影响也必将是多方面的,它对一个地区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都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隆重开幕之际,本报记者对“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创意者和重要推动者、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进行了独家专访。

 

 

永久落户 彰显陕西文化的重要地位

 

华商报:我听说是在9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落户陕西。首届就在9月12日开幕,(笑)怎么弄的这么紧张?

刘宽忍:9月4日,正式批复,9月5日,批文到了国家文化部。我也是9月5日晚上才知道被批准了。那天晚上,文化部的同志给我打电话,说终于批准了。当时我一夜未眠,很激动。

华商报:终于?

刘宽忍:对,实际上这个事已经筹备很长时间了。因为近些年,庆典论坛之类的活动泛滥,中央专门成立了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清理和规范工作。我们要举办艺术节,而且还是国际性的,一定要经过正式程序批准。

华商报:原来你们拿到批文后才开的新闻发布会。

刘宽忍:对,一来名正言顺,二来我们的准备工作已在有序推进,心中有数。

华商报:我看在此之前,经国家批准的国际艺术节,中国只有“上海国际艺术节”,所以他们的权威性、至高性和品牌价值不言而喻。

刘宽忍:是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继“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我国第二个也是西部唯一的国际艺术节。这两个“国际艺术节”是“姊妹兄弟”的关系。上海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向上海学习了很多经验,早前几年我们就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这点很重要。

华商报:你感觉重要在哪?

刘宽忍:“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落户陕西,而且还是永久落户,再次彰显了陕西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 是一个极大挑战,特别对我们文化部门。从文化角度上说,陕西已经站在了全国丝绸之路的至高点上。全国人民都在看,也都很期待,所有我们只能成功,不能有任 何的懈怠!所以必须要学习先进,有所创新,但还要稳中求进,做到万无一失。

 

创意已久 从量变到质变的“组合拳

 

华商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个创意包括名字,听说都是您最先提出来的?

刘宽忍:我也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我觉得,这应该还是大家的集体智慧。

华商报:这个创意最初的缘起是什么?

刘宽忍:上世纪80年代,我还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工作的时候,就有许多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音乐作品。90年代我还曾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人,专门探讨过在陕西筹办丝绸之路音乐馆的事,因为当时没有行政推动力,所以直到今天才开始逐步去实施。

华商报:(笑)二三十年前,就已经种下了丝绸之路这个“种子”。

刘宽忍:(笑)是。

华商报:现在你们提出文化先行,可以说是:中央说到了心上,你们也踩到了点上。

刘宽忍:(笑)既然是先,我们自然动作要快。去年11月,我们就成功策划举办了在罗马举行的“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系列音乐会,拉开了丝绸之 路文化交流的序幕。去年12月,又牵头组建了“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此外,我们还举办了“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今年5月,为了纪念毛泽 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2周年,我们又举办了“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暨丝绸之路文化周”系列活动。在文化周期间,省文化厅还牵头发起 成立了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分别与西北各省区文化厅及山西、河南两省文化厅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和《晋陕豫 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与此同时,省文化厅还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产业带动文化的发展。

具体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个事,其实早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就开始酝酿。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也是国家定位的国际 化大都市,应该有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与之匹配。另外陕西的文化工作,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和抓手,这对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有很大的好 处。

华商报:先周边区域合作,再对外深化交流。

刘宽忍:对,我们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前推进工作,打“组合拳”。一路走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个创意得到了民进中央、文化部和省委、省政 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在习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一周年之际,这个创意和方案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这对我们也是极大的鼓舞。总而 言之,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为。

 

搭建对话平台 践行“民心相通

 

华商报:您怎样看待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

刘宽忍:习主席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丝绸之路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证明,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千年至今,我们一直在受用。

华商报:能否举个例子?

刘宽忍:就拿我的老本行音乐来说吧,很多乐器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比如琵琶、唢呐、扬琴等等,现在反倒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成为了中华文 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丝绸之路现在得到巨大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唤醒,唤醒什么?唤醒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它们中蕴含着 的精神财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寻找一个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那么丝绸之 路的核心文化精神是什么?就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华商报:现在有种很不好的价值观,用句俗语说,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丝绸之路就是要开放,要“走出去、请进来”,不但要和陌生人说话,还要交朋友,谈合作,谋共赢。

刘宽忍:是的。开放得有载体,首先得打开您的心,而艺术就是最好的途径。因为艺术,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世界最本真的东西。比如音乐,乐由心生。音乐的交流、艺术的交流,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华商报:习主席讲的“五通”,其中有一个就是要实现“民心相通”。

刘宽忍:实现“民心相通”,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文化的魅力、价值和力量也恰恰在此。通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我们也是希望搭建一个东西方跨文化对话的一个平台,一个心与心交流的平台,这也是践行“民心相通”的一个具体体现。

 

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无法替代

 

华商报:在一些人看来,现在接触艺术的渠道这么丰富,为什么还要去办个节?

刘宽忍:为什么大家有条件的都希望去现场观看世界杯,电视不一样可以看吗?即便大家看电视,也尽量去看现场直播,而不是后来看重放。因为那种现场的感受是无法取代的。

尽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其实这并不是景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看景的人心灵得不到切身的感受。

我有个观点:尽管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地球已经成个村了,但是艺术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所起的作用,所散发的魅力,永远是网络无法取代的,因为它有“人情味”。

华商报:目前人们的文化消费意识也有些问题。在国外,经常看演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人们会着盛装去欣赏一场音乐会。而我们如果有人说,走,今晚去听音乐会,周围的朋友或许会很诧异,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文化消费的习惯。

刘宽忍:是的。文化是滋养人心灵的东西。现在人过分注重自己的身,但是忽视了自己的心。有个词叫“关心”,可现在说起这个词时,很少想它的本意了。

所以,艺术节的举办,对人的文化消费观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都是极大的推动。艺术的本身就是提升人的品质,它不仅是感官,更属于心灵。另外,一 个重大的文化活动,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说上海,那就是开放;说到陕西,说到西部,似乎就和保守联系到了一起,我们现在要通过实际 行动逐步改变一部分人对陕西的印象和认识。

 

 

既是艺术盛会 更是惠民盛会

 

华商报:请问本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惠民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刘宽忍:不管是中国艺术节也好,还是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也好,我们都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努力把它办成“人民的节日”。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全民的参与性,一方面也加大了惠民的力度。本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惠民,就是最大亮点之一。

老百姓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世界上的精彩表演,获得更高层面的艺术享受。陕西本地的艺术团还将联合中亚地区的表演团体,组成“丝绸之路文艺巡演 团”走进社区、高校、厂矿企业,进行文化惠民公益巡演活动。另外舞台演出也将充分体现“惠民”特征,演出门票除实行低票价外,还将拿出大量惠民票,赠送给 广大的老百姓免费观看。

可以说,这次艺术节,本身也是一个惠民的重大工程。在惠民的同时,使艺术更接地气。

华商报:听说本届艺术节还有来自中亚东干族的文化遗产展示,确实吗?

刘宽忍:有的。娄勤俭省长曾在政府常务会上专门提到加强中亚东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把方言、谚语、民俗都收集回来。那里的东干 族实际是以陕西为主的陕甘回民的后裔,他们的方言就非常有趣。我们已经派了几批专家前去采集,目前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次艺术节,我们也会对部分成果进行展 示。

华商报:您对本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有什么期许?

刘宽忍: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了省委书记赵正永关于丝绸之路的要求和讲话,特别是《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的赵书记署名文章《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 新起点》、娄勤俭省长的署名文章《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读后倍感振奋,也更加感觉到我们的方向是对的。省委省政府提要求,我们就要去落实和践 行。我们希望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打造成中国本土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打出我们的“陕西气派”来!

华商报:您理解的“陕西气派”是什么?

刘宽忍:大气,但还要低调、务实,出手不凡,有特色。陕西人是能干事,会干事,还要干成事。过去我们是以到其他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为荣,以后外国的艺术家同行也会以到中国到陕西参加国际艺术节为自豪。这也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