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主 弘扬正气

22.09.2014  18:17

办党组书记、主任  宋昌斌

(2012年6月29日,根据录音整理)

再过两天就是我们党成立91周年。按照省委和省委组织部的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应该给大家上党课。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好多书,另外也联系我们国家、我们省和法制办的实际,思考了一些问题。所以,借这个机会,把我学习思考的一些体会和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我这个体会和感想的主题就是坚持民主,弘扬正气。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和这个主题相关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民主的问题,一个是公正的问题。我主要从这两个问题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坚持它、完善它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想法。由于我看的书比较多,现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理清楚,在谈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一些经典作家的意思,也不一定正确地把握我们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再次声明,是个人的体会和感想。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来,可以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孜孜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对于民主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用一个最通俗、最简单的说法,所谓民主就是按多数人的意见办事。当然,从国体方面讲,我们知道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从政体方面讲,民主就是要分权制衡;还有从价值方面来讲,民主也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后来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这些领袖人物的表述里,更多的是作为手段来表述。其实,民主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种目的。

民主作为一种多数人统治的国体形式,或者按照多数人意见办事的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追求来讲,它有一些条件的限制。比如说,第一,民主有物质条件的限制。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有一些物质的设施,如会议室,这就是一个设施。如果没有会议室,交通又很不方便,更不用说信息不发达,这个民主要搞起来就很困难。第二,就是法制条件。主要是讲有没有对个人权利的法律保障。权利多了,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特别是自由、平等权利,有没有法制的保障?如果没有法制保障,民主就可能是一场混战。第三,就是智力。一个是人们的智能,包括智商、情商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理解、对话、沟通。还有一个就是信息,信息是智力的开发和延伸,民主最重要的一个权利就是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不可能搞民主,或者是搞成盲目的民主。第四,就是心理。心理主要是人们的气质、态度,或者相互之间的包容。这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竞选中可以看到。竞选人物的心态,选民的心态,在结果没有分晓之前,大家竞争很激烈,互相攻击,这个很正常。但是结果出来后,胜的是一种态度,败的是一种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解的、宽容的心态。要承认自己的失败。第五,就是防卫。民主一般在国度里进行,不能发生大规模的外侵,还有不能发生内乱。如果发生外侵内乱,战争的状态,一般都是专治的,独裁的,或者是准军事化的。所以,民主有一系列的条件,这5个条件在一般意义上讲是不可缺少的。

民主也有历史发展过程。最早的起源,就是在古代希腊城邦制国家。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城邦制国家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叫君主制,一种叫贵族制,还有一种叫民主制。所谓君主制就是帝王独裁,一个人说了算;所谓贵族制就是一帮贵族,类似一些后世的精英,他们有决策权;所谓民主制就是大家在一起来协商、投票。这三种政体,前提是城邦制,学过世界史的人应该知道。刚才讲民主的物质条件中有地理条件,罗马、雅典这些地方当时的发展就是一个城邦,国家不大,而且也有一个比较健全的设施,可以开会。民主这个词最早就是从那来的,原意也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它和君主制、贵族制是有区别的。从国体方面来讲,民主就是一国的公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就是政权从哪里来,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也就是民主的实质。所以,民主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后来民主和政治演变了,民主和政治都纳入法学概念之中。

从文明进步的角度看,民主永远是有限的,是一个从低质民主向高质民主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最早到现在,民主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奴隶社会,奴隶不是人,而是财物,没有投票权,很自然地排除出去。后来的战俘也没有公民权。还有近现代的妇女、黑人一般都是没有投票权的。所以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黑人、妇女的投票权。还有到现在,未成年人也没有投票权,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当然一直到现在正常的法治社会中,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后,以及精神病人,一般也没有投票权,也就是排除在民主的范围之外。民主的发展历程,就是社会由不平等向平等发展演变的过程。因为社会实际生活中有不平等,所以民主也就有实际上的不平等。民主实际上是逐渐扩大范围,逐渐深化各种权利,一直到现在这个过程没有完结。包括一些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完结,何况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可能还处在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前的状况。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公正。

公正,截至目前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我看了罗尔斯的《正义论》,对公正的定义科学些。所谓公正就是公平的正义。公,我理解就是普遍性的意思;正,就是正义的意思。正义是一个法律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给人以应得”。在古代法律起源的过程中,有一个血亲复仇的概念,实际上当时就是正义的概念。在经济领域,比如你干活多,我给你报酬多,这也是正义。所以,公开、公平、公正这三个定义中,公开好理解,但公平和公正很容易串在一起,说不清楚。公平更多地强调普遍的平等性,一般来说,公平的可能是公正的,但是公正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因为公正带有更多的特殊性,所以很难有纵横古今的一个普遍的标准。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纠正法律普遍性所带来的缺点,正是公正的本性。”意思就是,法律是讲共性、讲普遍性的,公正往往是讲个性、讲特殊性的。比如说立法,不可能就一个事情立一个法,一般是就一类现象、一类情况立一部法。公正从哲理上讲也带有普遍性,也是一种价值。但和公平比,相对而言是一个侧重特殊性的概念。

第三个问题,民主和公正之间的关系。

民主和公正从概念上讲不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民主对应专制,不是公正。在一般情况下,民主能够实现公正。因为多数人的智力,在正常情况下,比少数人、个别人的智力水平要高一些,看得全一点。所以有的思想家讲,在所有的政体中,民主是最可能保证社会各成员以及各阶层获得公正待遇的。这也是为什么截至现在,所有国家程度不同地都在追求民主制。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共识,社会恐怕就会乱套。

当然,民主要达到公正,除了上面所讲的5个方面的条件限制外,还有一些前提假设。《正义论》中讲到,正义实现的前提假设叫“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简单来讲,就是当一部分人处在一种大概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规则才有可能接近正义。有个例子说,太空中有三、四个人,准备往中国降落,他们要参加中国的高考,可供选择的有北京、上海、陕西3个地方,太空人不知道我们这些地方是个什么情况,他们互相之间也不清楚智商高低、人际关系等情况,互相比较冷静、比较冷淡,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制定高考的规则是最公正的。他们如果一旦知道自己要去哪考试,互相知道了,再去定这个规则可能就不公正了。因为第一很难达成共识,第二即使勉强达成也很难公正。所以罗尔斯将它作为正义发展的假设前提。这也能解释目前国家、社会以及我们单位的一些现象。

民主在有些时候也很难达到公正。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对民主都有一些议论。特别是柏拉图,他在《政治家》中断言,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之中,民主制是最糟糕的,当然他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来说的。美国的哲学家达尔说过一段话,“即使你相信民主程序是正义的,你还是可能会合情合理地声称,一个完全由民主程序决定的决策,有时在实质上是非正义的。”这与柏拉图的意思是相同的。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当时的社会很原始,总体上大家都处在蒙昧时期,顶多是野蛮时期。智商高的人,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科学领域,都是少数。一些历史事件也证实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对民主的评判。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当时他在雅典,500人的陪审团一致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原因是他发表了一些与当时主流社会或者是统治者意见不同的政见。他的意见也涉及到民主制的一些缺陷。一方面,当时的执政者可能觉得你批判、讽刺了我;另一方面,当时那么多的公民认为苏格拉底的一些言行,使他们失去了面子。多少年来雅典的良好民主制度,让苏格拉底说了好多不相干、或者是反对的话,这说明你和我们的政体、我们的多数人在作对,所以多数人集体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当时他也可以跑出去,但是他坚持不走,用自己的牺牲精神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要换来后人对民主、法治的正确理解和主张。现在看来,那些人很愚昧,苏格拉底很伟大。另一个例子,就是希特勒的上台,也是举国一致推选的结果。之所以举国一致推选,就是因为希特勒主张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迎合了当时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感、虚荣心,认为他们是优等民族,其他是劣等民族,尤其是犹太人。大家看二战的一些纪录片,几百万犹太人被集体屠杀。实际上犹太人是智商很高的。就是德国整个民族的情绪让希特勒给煽动起来了,大家一致选他当总统,最后全世界死了几千万人。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个离现在时间不长,三十多年时间。想起来很荒诞。这是为什么?当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领袖人物的崇拜、迷信。当时社会上也有很多不平等的情况,也有官员的腐败现象,但远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最后那么多人起来了,主要是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伟大领袖一号召,好多人就起来了。当时的红卫兵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大串联、大字报、斗老师、斗领导,最后是打内战,失去基本理性。这种历史事件也还有很多。所以,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也说过:“民主永远处在尚待改进的状态,这种改进的状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对于民主制度的建设,特别是用法治来规范民主,来引导正义的社会呼声越来越强,国家治理越来越倾向于法治之下的民主。我们国家现在也在讨论民主与法治的优先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法治优先。法治优先不一定保障民主的广泛实施,但至少可以有效地防止历史上大民主灾难的发生。

另外,对民主的探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叫“变动的多数裁定”的理论。也就是说,民主的基本原理是多数人的统治,按多数人意志来办事。但是这个多数应当是变动的,不能长期由固定的多数人来统治。发展到后来也就出现了议会的选举、定期选举等,都是由此理论引申出来的。因为即使是多数,长期把持一个阵营,也会发生腐败,也要导致不公正。所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民主可以实现公正,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民主不能实现公正,甚至导致独裁、暴政、战争、流血。

总体上讲,民主的手段性更强一些,公正的目的性更强一些。或者说民主的程序性要求更多些,公正的实质性要求更多一些。

第四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理解和对待民主与公正。

大家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实质上就是民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到底这些就是民主。而公正也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目标。当年我们党打土豪分田地,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后来我们搞改革抓发展,也是为了公正,或者说为公正创造一定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既然是政党,就很难实现完全的民主和完全的公正,包括我们共产党。党的英语单词是“party”,也就是现在的“聚会”,“party”的词根是“part”,实际上其原意是“部分”。所以党就是部分,代表部分人的利益,不可能实现全民的利益,实现了全民利益的党也就不是党了。所以我们说,当年批判前苏联的全民党理论是对的,但当时有些极端。从理论上讲,只要有党存在,就有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博弈。说到底,只要有党就是部分,不会是全体。我们共产党要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是良好的主观愿望,需要努力奋斗看能不能达到。另外,只要有政党,就有政党自身的利益。我们原来批判“入党作官论”,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入党可以升官发财。所以只要有党,实现完全的民主和完全的公正不大可能。如果没有这个清醒无畏的认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与政党性质相关联的,是政府性质问题。当年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个代表作。我们国家开始不承认,现在慢慢也接受了这个理论。但也有“大契约”和“小契约”的区别。所谓“大契约”理论,由霍布斯和洛克提出,就是公民与政府之间定了个契约,公民把所有的权利都让渡给政府,公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政府可以有无限的权力,公民没有任何权利,政府代表公民,一切都得听政府的。这种理论到了极端就容易产生专制。我们共产党的共产主义,包括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和这个理论就是一纸之隔,稍微一捅就相互联系着。因为既然我们的政府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志,人民就要无限服从,最后就会出现可怕的事情。还有个“小契约”理论,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鸩。意思是公民与政府之间有契约,但是公民把自己的一小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大部分公民自己留着,这样的政府就是小政府,而公民形成的社会应该是大社会。现在的“小政府、大社会”理论,就是从“小契约”中产生的。中国虽然没有“大契约”理论,但实际上是按照大契约理论发展演变的。既然是契约,遵守与否,以及遵守到什么程度,直接就关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文明的程度。我们现在主流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由“大契约”向着“小契约”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包括高级领导,实际上认同的是“大契约”理论,不是由民作主的理论,而是为民作主、替民作主的理论。这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发展出现矛盾复杂情况的一个认识根源,包括愈演愈烈的“信访洪峰”、代价高昂的“刚性维稳”等,与这个认识有间接或直接关系。

所以,无论是“大契约”还是“小契约”,无论是政党的治理,或者是民主的治理也好,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必须在主观上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把握政党和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把握民主和公正的关系。这是整个中国社会面临的大问题。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始终坚持民主,这是大的趋势和大的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民主有它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所以在坚持民主原则的同时,要弘扬社会正气。在实行民主的时候,要有一些相应的规制办法。比如说,我们法制办在干部选拔方面坚持民主,同时也有一些规制的办法。在民主测评中加权量化,设置了领导与处级以下干部5:5的打分比例,也设置了最低分数线,设置了考试的程序、实绩认可的程序,这些在主观上,就是对一般意义上民主可能导致不公正的预防。但是这些措施是否起到了预防不公正的作用,或者说作用有多大?这个大家还可以探讨。对于下一步怎样来改进,也可以想一下。我前一段时间开了两个座谈会,也与新任的处级干部进行了集体谈话,据我了解,绝大多数人,95%以上的人都认为我们的这个做法是对的、好的,体现了民主的原则,体现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当然也有一些同志对现在这种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管个人动机怎样,但至少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加公正。我们就要探讨,在坚持民主的前提下实现公正的问题。现在也有同志提出,回到原来的党组(党委)直接研究确定任用人选,不搞民主推荐;还有一种议论,就是回到原来的一人一票上,也不要加权计算。这个问题,我也在反复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两种都不可取。回到原来的党组直接研究任用人选上,一个是社会民主发展的大势已经不允许这样了,第二个《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规定了不许这样做。虽然有的单位实际这样做了,但是不符合方向和规矩。至于不加权量化的一人一票,大家再想一想,可能简单、容易操作,但不一定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和实现公正。就是因为原来的一人一票不那么公正,我们才采取了加权量化的方法。下一步,可以在现在这种模式下进一步改善。

还要看到,目前我们党政机关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官场的市场化,另一种是官场的江湖化。“官场的市场化”,就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包括跑官要官,贿选拉票等。因为民主的一般条件现在还不能全部达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官场变得很俗气,很势利,拼关系,看实力,有人称是“唯财是举”。“江湖化”就是带有一种义气。“”,往往和一个组织的纪律、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冲突的。历史上,以义坏法的事,屡见不鲜。《水浒传》中就讲究一个“”,大家看看梁山好汉最后都干了些什么事情?比如李逵很义气,杀了好多人,但也不都是坏人,也杀了许多无辜的人。梁山108条好汉,在义气下大都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在人与人交往中,人们往往喜欢讲义气的人,义气过度了,最后要坏规矩。规矩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危及自身。在社会治理中,无论东方、西方,都强调讲规矩、守法律,不能讲哥们义气、江湖义气。现在,对于官场的市场化,大家已经看到很多,某种程度上深恶痛绝。但是对官场江湖化的危害,认识还不够。在相当高层的官场,几乎都是江湖化,都是哥们义气。几乎没有共产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了。只要哥俩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可以做。如果这种习气、这种状态不改变,这个社会就会失范了,这个国家就快崩溃了。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也会是一盘散沙。因为都讲哥们义气,相互之间在某些事情上可以有相对的共识,利益互助,但时间长了,遇到一些要害的问题时,可能就要互相打斗。所以,在坚持民主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官场市场化”和“官场江湖化”。

另一个方面,在坚持民主、弘扬正气时,一定要有社会的分工意识和专业精神。这个好像两不相干,实际上有一定的关系。我刚才讲民主是按多数人的意见办事,或者说为了实现民主,实现公正,要实行“变动的多数裁决”的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之下,要定期选举,实行任期制,干部交流制等。具体到我们单位,有“五年一轮岗”。这与“变动的多数”有一定的联系,就是大家都要轮流干工作,防止在一个岗位上时间长了形成的惰性,或者其他不良习气。但是轮岗如果把握不当,容易冲淡一个正常社会所需要的分工意识和专业精神。因为第一,最普遍的心态是,反正在一个岗位上呆个三、五年,我就要换个岗位,不一定要深入钻研业务。第二,因为要实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人们非常看重人际关系。这样既讲民主,又讲轮岗,会不会导致我们法制办的多数同志俗气化,懒惰化,没有专业精神?这个问题恐怕要引起足够的警惕,下一步干部使用上要有硬的措施。比如说各个处,所有人员都要学习熟记与本处职能直接相关的业务知识,搞立法的要熟记立法法,搞复议的要熟记复议法,搞监督的要熟记监督办法,等等,年底可以由办里统一组织考试,并在干部使用中作为一个条件。下一步还要研究,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保证绝大多数同志,有专业精神,像个样子。否则,大家都不钻研业务。在一个处干了几年,基本的概念没有,基本的程序不懂,恐怕不行。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如果是一种不加限制的泛民主,就容易出现大家混日子的现象,或者滥竽充数的现象。退一步讲,如果你不想事,不做事,也做不成事,不追求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也就不要计较当官的事情了,不要再说三道四了。因为这也是一种公正,付出与得到要成正比。既然你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如果还想取巧讨好,不出力还能当上官,这恐怕不行。

现在为什么大家都想当官呢?虽然有正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平台,可以干一些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也有更多的因素是诱惑太大,好处太多。许多人想当官不是为了做事,而是能够享受,或者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这是我们现在这个体制和文化氛围的问题。所以总的方向应该是,内部减少引力,外部加大拉力。所谓内部减少引力,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权力要依法规范和限制,对于官员的各种福利待遇要逐步减少,另外,现在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一定级别干部的待遇终身制问题还基本没有解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引力。所谓外部加大拉力,就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应逐步多元化,不一定都来当官才威风和体面,外面的世界都精彩,不必千军万马挤官场这个独木桥。这两个力真正产生作用,官场的生态平衡、生态健康就会好一点。但是现在达不到这个程度。因为在各种诱惑之下,在人的本性驱使之下,人们往往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来考虑问题,来判断是非,这样容易失真,容易丧失客观理性精神。“人贵有自知之明。”之所以“贵有”,就是因为“难有”。这个“难有”,一方面是人性本质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有现实利益的诱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身重几斤铁,能打几个钉!因为他觉得现在当官太容易了,好像这个官谁都能干,只要到了那个位子上,就能坐得住,没有压力。当然在急难险重任务比较多的时候,一些人也不想当官,或者是不想干实职,干个虚职。在相当多的单位,急难险重任务少的情况下,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官,甚至是当大官。原来我也多次说过,很多人不觉得自己本事小,都嫌自己的官小。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认识你的本事大小、贡献大小。现在唯一科学的办法就是民主。但民主又容易被扭曲,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相当多的地方已经形成了这种恶性循环,从上到下都靠拉票贿选。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多少实绩,到处取巧讨好,钻营投机,八面玲珑,没有原则,不分是非。三教九流,有利无所不交;黑白黄道,无所不用其极。有时简直让人匪夷所思!短时间内社会能够容忍,长时间就不可能容忍。苏共之所以垮台,其中就有一个对人才的逆向淘汰。形成这种机制以后,是人才的你就进不了这个台子,只有庸才和鬼才才能进入这个台子,短期内大家都很和谐,时间一长必垮无疑。

从历史和宏观角度看,民主尤其是民主选举,往往有三种状态或三个阶段。最初是选那些不坏的人,这时“老好人”吃香;再下来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贿选者沾光;最后才会到选那些公正的人。我们现在恐怕还处在前两种状态或阶段,但应努力争取第三种状态或阶段。所以在坚持民主、弘扬正气总的要求下,我们党组要很好地反思、总结,每个处、每名同志也都要很好地反思、总结。使一个单位民主的气氛很浓,公正的局面形成。实现一种公正的民主,民主的公正,并且为实现全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以上所讲的感想和体会,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对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进行探讨,大家也可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