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城市病”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化新城

10.03.2016  08:25
  城市病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最能感同身受:雾霾挥之不去、堵车一路随行、房价一涨再涨、医院一号难求……城市一圈一圈地长大,却迷失了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   城市病了,病症映射到城市人身上,就是各种焦虑:吃得能否安全、出门能否不堵车、生病能否看得起、老了能否有所养?这一道道拦在城市人面前的高门槛阻碍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过半的今天,只有根治城市病,才能让城市人生活得更加自尊自信、幸福安康。   1 城市病折磨着城市人   上午8时,要穿越半个城市到西安南郊电子城上班的白领罗小军,已经在早高峰的路上被堵了半小时。手机导航地图上显示,拥堵路段还有2公里。“这一路每年都要有几段挖来挖去,太影响交通了,都要堵出路怒症了。”罗先生焦急地敲着方向盘。   可以不开车,但总不能不呼吸。   在这个刚刚结束的冬天,每天早上一起床,渭南的全职妈妈宋梅就赶快拿起手机查看空气质量,这将决定能否带3岁的孩子出去玩。“如果连续几天雾霾天气,就有带着孩子逃离城市的冲动。”宋梅说。横扫中国的雾霾已成为城市人心中最痛。更为严重的是,雾霾已经从影响居民健康,升级为整个城市的运转负担:限号、学校放假、工厂停工。   雾霾可谓城市病的集中体现:人口过度聚集导致供电、供煤、供气剧增,城市规划失调导致高楼林立密不透风,交通拥堵导致尾气排放过量……   归根结底,城市病其实是城市的治理体系不科学造成的。在急速的城镇化过程中,“盲目造城”导致城市“畸形”发展,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失衡,乱象频生。   2015年11月15日,西安一栋百米高楼爆破。这栋从1999年封顶后至今没有投入使用的大楼,创造了国内城市爆破拆除中最高楼房的纪录,也成为“烂尾楼”、“短命楼”的一个代表。   盘点陕西城镇建设,不难发现,重速度、轻质量,片面追求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摊大饼”现象比较突出;重发展、轻保护,对城市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研究不够,保护生态、文物、老建筑的意识不强,一些地方求洋求怪,拆真的、建假的;重新区、轻老城;新区马路宽敞,老城道路破败,对比非常鲜明……   “这些问题,看似是工作上的短板,实则是理念的缺失、政绩观的错位。”2月19日,在陕西城市工作会上,省委书记赵正永严肃地说,“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一定要把握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的本质要求,大力推进城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不断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   2 城市地上地下都重要   一场大雨过后,隐藏在西安城里的段子手们纷纷冒出来:“欢迎到西安来看海”、“下个雨街道就逆流成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雨吹路人,响两岸”……苦中作乐的城市人用戏谑的方式表达着不满。   由于过去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地上街道齐整、明丽光鲜,地下空间利用却不充分,各种管线混乱不堪,一出问题就“开膛破肚”,一下雨就“洪水泛滥”。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的利用水平直接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   2月24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中央绿廊,初春的阳光洒在绿廊中间由雨水和中水形成的水面,波光粼粼。作为城市的绿色廊道,在给人们营造出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兼具城市风道、中央雨洪调蓄作用。通过小区里雨水花园吸收、街道绿化带自然渗透、中央绿廊雨洪系统调蓄,雨水在沣西新城实现自然迁移,让城市不再“看海”。经测算,总面积约450公顷的绿地系统,每年可以吸收270万立方米的雨水,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两倍以上,可实现85%以上的雨水综合利用。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沣西新城的创新探索已成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样本之一,登上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舞台,并成为陕西解决逢雨必涝城市病的推广案例。   与雨水收集系统一起在地下延伸的,是沣西新城的地下综合管廊。按照规划,沣西新城将在主干道及次干道建设合计约5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目前已建成约40公里综合管廊,并投入使用。   “目前,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租用我们的管廊。管廊运营的商业模式也正在试运营中,比如通过一根电线多少钱,强电多少钱,弱电多少钱。收费定价有了,管理办法有了,就能让管廊运行起来。”沣西新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地下综合管廊是解决城市“拉链路”的有效方式,但是造价很高,标准管廊一公里造价需要七八千万元。沣西新城探索经济适用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费用是标准管廊造价的十分之一,还同时实现了50%的功能。   抓住我国支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机遇,沣西新城成功发行我国第一笔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所募集资金全部封闭运作,专项用于管廊项目建设,还款来源为管廊租赁费和管廊维护费。   3 公共设施要舍得投入   在人们看来,城市汇聚着人才、企业、资金、信息、技术等全方位资源,集中了大多数的教育、卫生、金融、通讯、娱乐等设施。但是由于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有的城市在建设中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居住在城南、工作在城北、上学购物在城内。特别是大量新增人口带来的对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的公共资源的巨大需求显得格外迫切,“择校热”无疑就是这种需求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不只表现在教育上,卫生、文化、社区管理也同样存在配套不足,甚至出现过有的住宅建起几年连水、电、气、暖都不能配套的现象。   公共服务跟不上,安居乐业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西安市将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工作纳入《2016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安排》。   2015年,陕西城镇化率达到53.6%,陕西80%以上的GDP产生于城市,88%的消费在城市实现。而归根结底,城市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在不停运转。   根治城市病,就要坚持着眼于人、服务于人,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目前,陕西正在积极构建“城市-片区-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人口延伸到哪里、公共服务配套就跟进到哪里。(来源:陕西传媒网)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