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骗局、财务诈骗……春节前这些骗局一定要防

30.01.2019  12:53

  岁末年初,各路骗子开始疯狂“加班”。家长给孩子报寒假培训班,却遭遇“QQ诈骗”;市民取钱时太大意,造成银行卡被盗刷;QQ好友被人冒充,“机票骗局”总有人中招……1月28日,南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专门分析节前易发的四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让市民认清骗子伎俩,提高防范意识。

QQ里的孩子不一定是你孩子

  寒假已至,南宁有不少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些提高能力的培训班,但骗子特地针对这种需求设置一种新骗局,近日南宁市已有学生家长中招。

  【案例】

  2019年1月10日,南宁市罗女士(化名)收到女儿名字的QQ发来的信息称,学校联合教育局邀请北京清华大学的资深教授来学校授课并开办培训班,专门培训英语口语、计算机等三门课程,共计150节课,培训费用2.35万元,报名截止时间是当天中午12时,联系人为高主任。罗女士觉得这是件好事,便添加了“高主任”的QQ号。“高主任”在Q里对此次“培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罗女士很快决定为女儿报名参加,遂将2.35万元转账至“高主任”提供的银行账户。事后,罗女士电话联系女儿班主任,班主任称并没有这项培训,女儿也说从未注册QQ号,罗女士这才发现被骗。

  【拆招】

  近年来,诈骗分子利用非法渠道大量获取在校学生的家庭信息,并想方设法针对家长行骗。此种诈骗时间掐得很准,专门利用学生白天上课不方便联系的时间段,冒充孩子用QQ添加家长,谎称因事情紧急借同学手机发信息。家长添加后,“孩子”就发来一张举办培训班的“通知”,并称自己想参加,让家长帮忙报名。由于孩子正在上课,不方便随时联系,一些家长就会选择联系“通知”上的“老师”进行了解。经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和推荐,家长不免动心,就按照“老师”要求将培训费转至指定账户。由于骗子专挑孩子及班级老师上课时间行骗,一些家长因觉得不方便联系,错过核实的机会进而落入骗子的圈套。

  【支招】

  ◆QQ、微信里的孩子不一定真是你的孩子,涉及学习费用、钱款等一定要先跟孩子、班级老师等核实,不要因不方便、一时联系不上就放弃核实。

  ◆给孩子报班要通过正规途径。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要仅凭网络上的一些所谓红头文件、通知等就按照文件要求联系里面的老师或仅凭只言片语就付款。应拨打文件提及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官方电话进行咨询核实,确认真伪后再进行报名等操作。

  ◆遇事可与同班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咨询相关情况,有助于分辨真伪。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