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增两院院士风采——科学院院士郭烈锦:让天更蓝 水更绿

11.12.2017  15:29

2017年12月10日《陕西日报》第1版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回首过去五年,伴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创新型省份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我省科技创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科技潜能加速释放,经济腾飞的动力更加强劲。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密不可分。这次,我省新当选的6位院士,长期以来扎根三秦大地,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他们为榜样,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作用,推动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取得新成效。
  发挥科技领军作用,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正如新当选的郭烈锦院士所说,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科学研究的初心和使命,拿出原创性科研成果,赶超国际学术前沿。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这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创新创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攀登科技高峰,积极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青年英才的培育者、科学精神的传播者。
  发挥科技领军作用,推动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取得新成效,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紧盯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主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对陕西发展至关重要。我省科技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工作作出的追赶超越科学定位和“五个扎实”明确要求,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大微电子、通信、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石油开采等领域的科技攻关。要瞄准新材料、新能源、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产业发展前沿,形成更多面向市场的原创性成果。要发挥科技门类齐全、技术领先优势,促进技术交叉,加强系统集成,在重大颠覆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努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
  发挥科技领军作用,推动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取得新成效,要积极开展战略咨询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智力和人才支撑。“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知识和真理,还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发挥其实现创新价值、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的优势,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支持两院院士与企业、高校共建实验室,集聚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人才,促进科技与产业、技术与服务有机融合。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像两院院士那样,不负使命、勇担重任、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叶妮 徐渭
   我要将院士的荣誉当成继续前行的铺路石,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中,紧抓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发挥团队力量,实现立足西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追求。
      ——郭烈锦
  让天更蓝,让水更绿。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7年增选院士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郭烈锦教授当选技术科学部院士。以解决“燃煤之疾”被人们熟悉的郭烈锦教授是西安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我国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相关领域的低成本高效转化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扎根西部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我们科研工作者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瞄准国家能源领域重大需求,杜绝低端重复和简单模仿,寻求适用于中国当前实际的能源高效洁净转化途径。”今年6月,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郭烈锦教授曾经这么说。
  自从1979年考入西安交大锅炉专业,郭烈锦已经在西安交大学习、工作了38年。1992年,年仅29岁的郭烈锦被破格评聘为教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是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师承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陈学俊院士。郭烈锦教授曾说:“扎根西部,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始终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科学研究的风向标,这是陈先生给我的宝贵财富。
  多年来,郭烈锦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瞄准“再生清洁”新能源技术,以“赶超国际学术前沿、拿出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己任,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是科技部“973”重大项目连续两期的首席科学家,是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他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能源科学前沿,持续开展了高温高压高热负荷等危险、复杂环境和结构条件下多相流的流动安全及传控、物质传输与转化的理论研究,建立了装备内部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相态不同组合构成的两相或多相流物理及化学过程的规律和理论,探索了超临界水蒸煤、太阳能光催化多相连续流制氢等能源利用的新途径,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推动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016年底,郭烈锦团队经过20年攻关,研发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耦合发电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西安交大将这项技术成果作价1.5亿元转让给产业化投资公司,该公司将在初期筹资10亿元进行技术产业化的工程示范。
  瞄准尖端 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
  “做别人没有做的东西,取得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结果。”郭烈锦教授经常鼓励大家要不断创新,团队在“高效低成本光催化制氢”“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深水油气混输和流动安全保障”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工业实际中得到良好应用。团队首创了直接太阳能连续流规模化制氢示范系统,首创湿生物质处理量1.0t/h的直接太阳能供热与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耦合制氢系统。
  这些年,郭烈锦团队曾多次拒绝了国外企业、财团对其早期技术买断的要求,因为他们研发这项技术的初心就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郭烈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服务,特别是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支持下,持续开展“超临界水蒸煤”理论和技术原创性研究。
  郭烈锦团队在能源领域影响广泛,声誉卓著。迄今为止,郭烈锦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他培养的优秀人才中包含杰青、优青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团队已发表SCI论文520余篇,SCI核心数据库引用12960余次,出版论文集6部,主持起草国家标准多部,获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60余件。
  多年来,郭烈锦教授为国际新能源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很多一流人才,团队共有5位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进入ESI数据库相关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排名。郭烈锦教授培养的人才众多,博士研究生李广军如今在美国GE公司核能部做高级工程师;冯自平曾获全额奖学金赴希腊、日本作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在中科院工作;白博峰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利民、于立军、陈斌、赵亮等现均为高校的教授博导。他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已有7人的论文荣获陕西省优秀论文奖、5人荣获吴仲华优秀学生奖、10余人荣获陈学俊优秀学生奖。

科技部批准组建6家国家研究中心
  科技日报记者27日从科技部获悉,经专家论证后,科技厅
六个国家研究中心启动组建 2020年初步成体系
  科技部27日宣布启动六个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科技厅